
周末,一阵强劲的草原风突然吹满了上海儿童艺术剧院。 从草原上一一搬来的三座蒙古包被搬进了剧院。 芬芳的酥油茶、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悠扬雄壮的马头琴,孩子们在剧场里愉快地体验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剧院内,来自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国家艺术剧院以原汁原味的蒙古风情表演拉开了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新剧《宝贝爱中国》系列剧的首演。
早在2016年,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就尝试制作《宝贝,来看演出吧!》 》系列演出。 该剧历时两年,共向观众推出了9部不同的地方剧目,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随着2018年的到来,上海儿童艺术剧院决定拓展“宝贝系列”,计划以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为基础,开启“宝贝爱中国”系列新篇章。
据悉,《宝贝爱中国》系列计划2018年每季度推出一期,每集都会介绍特定的少数民族文化。 3月10日起,蒙古族将率先亮相。
不仅仅是舞台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亲子“地理课”
《宝贝爱中国》系列节目每期详细介绍少数民族文化,让孩子们欣赏舞台歌舞表演、场外民族风情展、民族特色导览等,让孩子们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从小感受多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对于策划这个新演出系列的初衷,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总经理梁晓霞表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元化,少数民族好他们的音乐、舞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发展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非常值得家长和孩子们欣赏和理解。”
为了保证演出的专业性,《宝贝爱中国》系列还邀请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残奥会闭幕式、美国林肯中心歌剧院的灯光设计师担任视觉总监。
2018年,《宝贝爱中国》计划推出四场少数民族演出。 除了首次蒙古族演出外,今年上半年,剧院还计划邀请朝鲜族、云南族等少数民族来《大鲸鱼》演出。
“我们希望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舞台表演,而更像是一堂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亲子‘地理课’。” 梁晓霞说道。
呼和浩特空运蒙古包还原真实民族特色
“手软”、“肩膀抖”、“步断”……首场蒙古族专场表演中,通过《杯碗筷》、《奶香》等歌舞,让观众体会到了尊严,蒙古女性的安静与柔软。 有帮派特色的舞蹈动作; 还有“博克雄风”、“鄂尔多斯舞”,蒙古男子一挥手、一鞭一跳,充分表现了蒙古人民的纯朴、热情、勇敢、豪放。
除了最具特色的蒙古族歌舞外,在本次专场演出中,蒙古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呼麦也被搬上“大鲸”剧场的舞台。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宝贝爱中国》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 与以往任何一场剧场演出相比,它具有非常独特的沉浸式体验。
演出当天整个儿童艺术剧场洋溢着浓浓的草原风情。 为了配合演出,三座真人大小的蒙古包从呼和浩特千里迢迢运到上海,力图打造剧场之外最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生活体验。 其中两座全包式蒙古包和一座半开放式蒙古包,向观众充分展示了游牧民族的居住民居。 剧院大厅和露天广场搭建了蒙古包。 一进剧场,观众就能看到蒙古族特有的“活动房屋”。
据介绍,整个蒙古包内部,主办方一一还原了牧区百姓的日常环境,年轻观众可以在里面享受体验。 此外,蒙古族服饰、民族乐器展示、蒙古族奶茶制作、马头琴导览等都可以在现场观看。
黄豆豆担任艺术总监兼主持人,分享民族歌舞背后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宝贝爱中国》邀请了舞蹈家黄豆豆担任艺术总监和主持人。 现场,他带领孩子们载歌载舞,并进行专业导游深入浅出的讲解。
这些年来,黄豆豆经常带着孩子们去看演出,但在他眼里,最难创作的始终是儿童剧。
他说:“当你成为父母后,你才会真正思考孩子的艺术作品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当我成为父亲后,我才发现,创作高质量的作品儿童艺术,这才是最难的,无论是创造力、价值和思想引领,还是舞台表演——孩子是最挑剔、最敏感、最敢于现场表达真实感受的观众,创作起来确实没那么简单。真正让孩子们满意的节目。
作为艺术总监,黄豆豆表示,《宝贝爱中国》立足于我国灿烂丰富的民族民间歌舞文化。 因此,他将与年轻的观众分享每个民族自己的音乐和舞蹈的风格和艺术特点,以及每个民族的音乐和舞蹈的特点。 作品创作背后的故事。
“我想,通过《宝贝爱中国》系列,我们不仅希望让孩子们感受到歌舞艺术的魅力,更让他们了解每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及背后的故事。”为孩子们早播下艺术的种子,我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也是一名父亲,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在‘大鲸鱼’的空间里为孩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