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移动互联网重塑媒体生态,各地媒体融合改革快速推进。 浙江省绍兴、湖州、衢州、台州、嘉兴、舟山、丽水、金华等地先后完成报纸、广播电视资源整合,成立地市级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 在重塑地方、市级媒体版图时,如何整合原有纸媒视觉中心(或摄影部、图片中心等)的资源,让视觉力量在整合的浪潮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媒体改革,让其在融合媒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现价值增值和品牌迭代,成为地方和市新闻媒体中心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今年1月9日,嘉兴新闻传媒中心(传媒集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市传媒深度融合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推进媒体融合过程中,原嘉宝集团视觉中心与原嘉广集团河点点APP视频直播团队合并重组为融合媒体视觉视频部,实现专业知识、资源等多维度优势叠加和人才,让原嘉广集团将报纸视觉团队的专业优势和协作意识融入到全流程、全链条的内容制作和发布体系中,进一步激发了视觉编辑团队的创新活力和视觉品牌在整合媒体制作中发挥主导作用。
AI视频云创作-谷雨
嘉兴新闻传媒中心视觉改革之路
2005年10月,原嘉宝集团(隶属今嘉兴新闻传媒中心)启动视觉改革,聘请年薪30万的视觉总监,并合并原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的摄影记者团队,成立嘉宝集团视觉中心。 先后成立了图像采集部、图片编辑部、美术设计部和广告设计部,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新闻摄影采集、采编和视觉发布流程,报纸面貌焕然一新。 此次视觉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视觉总监职位的设立和职能强化(视觉总监首先是专业的图片编辑)可以对摄影记者在视觉内容制作的前期、图片编辑和视觉呈现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在内容制作后的流程中,根据日报、晚报的办报风格,科学投放图片新闻,让图片在报纸版面上得到最好的呈现,成为版面的亮点。
2、在先进视觉理念的引导下,摄影记者摆脱了以往文字记者、图文并茂的角色,成长为具有独立采访意识、以视觉表达为主要手段、快速采访民生的记者。 以新闻为特色的单帧、摄影专题制作的内容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次年视觉改革,该系的一部作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3、摄影专题或图画故事的采集、编辑、发布摆脱了传统报纸画报式的画面组合做法,专业性得到有效提升。 图片编辑运用专业的视觉语言和叙事逻辑来编辑和设计摄影主题,与摄影记者实现业务沟通中的良性互动。
4、邀请专业人士对《嘉兴日报》、《南湖晚报》版面进行改造,并对报纸比例进行美观调整。 例如,《嘉兴日报》的54*38cm版式调整为54*34cm的超薄报纸,赶上了世界报业。 “薄新闻趋势”。 随后,整合美术设计和广告设计团队,落实视觉优先的版面设计理念。 报纸版面逐渐形成了时尚、典雅、大气的审美风格。
这一视觉改革一度引领了国内报业的改革潮流。 “用视觉创新带动报业全面创新”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国内城市党报(地市报)视觉改革典范。
《嘉兴日报》镜像版之一
广纳人才,深化内容开发,打造本土媒体视觉品牌
嘉兴新闻媒体中心综合媒体视觉视频部的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团队(来自原嘉兴集团视觉中心),聚集了在省内外媒体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摄影记者或摄影部门负责人,如原《青年时报》摄影部主任、原人民日报华东分社摄影部主任、原宝鸡日报摄影部主任、原襄樊晚报摄影部主任、原摄影艺术副主任等焦作日报社原摄影记者、北京、宁波、郑州等媒体摄影编辑等。这些来自世界各地具有新闻理想和专业水准的视觉人才纷纷加入后,多元的思想和理念相互碰撞,多元的审美思维汇聚融合。 专业的媒体视觉生态逐步建立并顺利运行,保障了图片新闻的成功。 专业制作、编辑。
摄影记者视野开阔,思想先进。 他们不仅负责时政经济新闻的摄影、采编、出版,还专门从事重大突发事件、社会民生新闻、文化经济、重大主题报道等采编工作。 为了新闻理想,他们奔赴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温州动车事故、丽水山体滑坡、响水爆炸等国内重大事件的新闻场景,定格国内重大事件的场景并拍照为了历史; 他们秉承专业精神,深入“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的城乡,贴近草根人物的内心世界,呈现90后殡葬者对善与爱的追求,那些失去独生子女、器官捐献的农民工、寻找亲人,“厚度”与“深度”兼具的“温度”专题图片报道受到读者追捧,坚持做彻底、务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文章,用笔和镜头记录嘉兴蝴蝶飞跃的精彩瞬间,精心整理了《匠心与心》《两座城市的故事》《视觉样本》等文章《嘉兴这十年共享财富》等重大视觉主题报道,捕捉到了嘉兴拼搏、拼搏的每一幅画面,连续三届荣获浙江新闻奖重大主题报道策划创新奖。 家宝的视觉品牌效应深入人心。
融合媒体时代视觉品牌的创新迭代
嘉兴新闻传媒中心成立前,原嘉兴集团“河店店”APP和原嘉兴集团“度家”APP分别于2015年和2019年上线。 2018年,即嘉宝原创“读嘉”APP上线前一年,嘉宝视觉中心原创编辑团队近距离感受了“禾店典”APP的影响力,体会到了时代摄影记者现有的工作模式的综合媒体。 面对新技术、新平台的挑战,我们先后做出以下实践,探索视觉品牌从平面媒体时代到融合媒体时代的转型路径,实现视觉品牌的创新迭代。
1.探索突发事件图片与视频并举的方式,为摄影记者转型为媒体记者提前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手机客户端不同于报纸受版面限制、电视受时间限制。 对内容,尤其是视频内容的需求是巨大的。 在新闻现场,摄影师如何同时取回符合平面媒体出版技术标准的新闻图片和新闻? 移动客户端所需的短视频已成为融合媒体时代移动客户端面临的难题。
兼具摄影和视频拍摄功能的相机的普及,正好适应了新媒体的发展,为摄影记者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视觉品牌在融合媒体时代创新迭代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
大多数新型单反或无反光镜相机都配备了4K甚至8K视频拍摄功能。 4K视频每帧采集820万像素,完全可以满足纸质介质行业的打印需求。 8K视频每帧采集超过3000万像素,已经达到主流数码单反或微单的像素标准。 同时,笔者发现微单相机有一个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功能:录制视频时,同时按下快门会生成一张与视频单帧像素大小相同的静态照片。
无论是前期拍摄视频时同时按下快门生成照片,还是后期编辑视频时截图生成照片,理论上都可以在同一场景同时采集图片和视频。
2018年以来,在一些持续且不可重复的新闻场景中,笔者使用4K微单相机,反复测试前后处理方案,探索如何同时获取图片和视频。
2018年8月,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及当地的寻亲者齐聚嘉兴,寻找半个世纪后失去的家园。 作者与同事采用照片和视频同步生成的方法,撰写了一篇包含4000字文字、20张新闻图片和8分钟视频片段的《寻找亲人》媒体报道,分6页发表在《寻找亲人》杂志上。 《南湖晚报》。 随后,这套报道入选腾讯新闻《中国人生活中的一天》栏目后一炮而红,视频片段在腾讯视频获得了824.5万次观看。
《南湖晚报》视觉版之一
最终,采用这种照片与视频结合的方式拍摄的视频作品《江南弃儿寻亲》在已有30年评选历史的2018人民摄影金镜头新闻摄影评选中荣获视频类优秀奖。 金镜头首次评选视频短片,当年全国仅有六部作品获奖。 此外,《穿越“时空隧道”回家》等一系列与视频同步拍摄的摄影作品荣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江南弃儿》入围第七届侯登科奖纪实摄影奖,《再见》入围第28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国展)和“徐小兵”杯中国纪实摄影展。
2、在新闻直播领域,探索和实践具有视觉特征的社会新闻直播
随着5G移动网络的广泛应用,借助互联网巨头的视频平台和各媒体自有的新闻APP,直播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形式以其即时性、临场性、互动性在手机客户端兴起。 图片、文字、视频报道等其他新闻报道形式的优势将在社会新闻直播、政务+服务商业直播领域发挥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2021年3月13日,“亲情直播认亲:44岁胡晨华第一次见到亲生父母”直播环节在原家宝集团“度家”APP上线,并迅速上线在朋友圈里传播开来。 当天上午10点左右,被放弃收养的胡晨华带着鲜花和礼物来看望自己的亲生父母,并与从小未曾谋面的亲生父母拥抱哭泣。 激动人心的认亲场面让银幕内外的观众感动不已。 直播观看量迅速突破10万,链接下评论数达到100多条,给客户端带来了可喜的日常活跃度。 此后,摄影记者进行了多次社会新闻题材的现场报道,并融合了摄影记者通过长期训练掌握的摄影技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文字、图片、视频、广播、直播……这些不同的新闻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融合。 如果我们同意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近期事实的报道”,那么就不难看出,直播是距离事实最近的一种形式。 新闻直播的“即时性”无疑是最“新”的,“临场感”自然也更“近”。
3、在新闻客户端打造系列视觉栏目,探索融合媒体时代视觉内容的可持续生产路径
自2022年1月起,作者以度家APP为基础,带领摄影记者和编辑设计师策划开设一系列具有视觉特征的新媒体栏目,不断打造一系列新媒体形态全面创新的新媒体栏目,并尝试视觉内容的多种表达方式。 策划推出“视觉江南”、“手绘二十四节气”、“垂直视频”、“H5+VR”、“动画”、“动图”、“AI云创作”、“绘画·嘉兴非遗”文化遗产》、《你好,嘉兴(日报(一图)》等栏目。这些栏目综合运用摄影、手绘、音视频、AI、VR等形式和手段,保证了视觉新媒体内容并在媒体融合中体现视觉特征。
手绘二十四节气-春分
不可否认,在这一轮地市媒体融合过程中,视觉品牌的创新迭代是一次“既必要又必要”的创新迭代,因为静态摄影图像仍然需要源源不断地供给报纸出版。 既需要“巩固”又需要创新升级,无疑增加了视觉编辑的工作难度。
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南都》
近年来,笔者和同事们在进行“视觉+新媒体”创新工作的同时,也打下了新闻摄影融合的“坚实基础”,即新闻摄影与历史、艺术的融合。 例如,从2020年开始,作者以“视觉江南”为栏目名称,在度家APP和《南湖晚报》上同步发布一系列历史人文图片报道。 《南都》第一辑共45000字,120多张照片,沿着宋人南下的路线进行探索和拍摄,并以8个章节在平面媒体和新媒体上同时刊登与宋云有关的历史遗迹。 值得一提的是,该系列作品出人意料地在度家客户端上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和阅读量。 系列作品连载完成后,先后入选嘉兴市文化质量重点扶持项目、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和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出版的《南渡》一书入选第七届中国摄影书单年度摄影集锦。 这些成果不仅延续了视觉品牌的固有影响力,也为媒介融合时代视觉品牌的创新迭代提供了思路和方向:“守正”与“创新”、“继往开来”与“开放” ”并不矛盾。 在媒体融合中,内容建设仍然是基础。 如何将扎实的内容与多元的新媒体形式有机融合,是融合媒体时代的新闻从业者仍需继续探索的课题。
做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录者 | 只有“在路上”,才能拥有最美的风景
今天我们如何成为记者| 跑采访、写评论、当编剧,杭州日报记者勇敢成为媒体融合时代的“全才”
做时代的温暖记录者!草根媒体融合如何打造短视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