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现在的情况有多么困难,或者将来会变得多么困难,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来源 | 粥佐罗
出品| 投资人如是说(touzizrenshuo)
2023年4月22日,陆奇在上海举行小型演讲,表达了对大车型时代的宏观思考。 他希望帮助中国企业家认清这个历史性的转折时刻,定位当今时代的坐标,找到自己的定位。
演讲内容一经发布,迅速刷屏! 很多人都为路奇的远见所折服。
事实上,陆奇这几年几乎已经淡出了风头。
这位前“美国最有权势的华人IT高管”、Bing的创始人之一,原本有望在2017年出任百度总裁,高呼“All in AI”,却在一年半后突然离职,而从那以后就很少看到任何东西了。 大规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可能很多人对路琪并不熟悉。
路奇一直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 他足够优秀,足够迷人。 这几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他的一些想法也直接启发了我的一些业务。 让我采取行动。
这篇文章是陆奇给不同阶段年轻人的建议。
如果你还不了解路琪,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
陆奇近年来受到特别关注,从2017年1月17日被百度任命为百度总裁开始。
这一任命具有非常高的分量。 百度创立23年后的今天,赋予如此高权力的只有李彦宏,也只有陆奇。
但路琪是值得的。
陆奇在硅谷很有名气,在国际上有很好的人脉和地位。 凡是接触过路奇的人,一提到他,几乎都会一致称赞他。
陆奇于1998年加入雅虎,并于2007年担任雅虎执行副总裁。
2008年辞职时,杨致远当场落泪。 告别会上,所有工程师都穿着统一的T恤,上面写着“我和陆奇一起工作,你呢?” 印在T恤上以纪念陆奇在雅虎的日子。 。
2008年,他加入微软担任全球执行副总裁。 这是中国人在科技领域所担任的最高职位。
2016年9月比尔·盖茨辞职时,极力挽留他,甚至承诺:
“你想做什么业务,我们都会给你做。或者你可以休一两年,然后回来担任首席技术官,我们就等你。”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曾对微软员工说过:
“有五个人为微软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一个是创始人比尔·盖茨,第二个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第三个是董事会主席约翰·汤普森,第四个是诗人奥斯卡·王尔德,最后一个是陆奇。”
事实上,早在2005年,李彦宏就曾试图说服陆奇加入百度,但当时未能如愿。
2017年陆奇加入百度后,李彦宏公开给予他高度评价:
陆奇从上到下都是有名的,大家都非常喜欢他。 他技术能力很强,管理能力也很强,而且工作极其努力。
陆奇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曾经有人在交流中问陆奇:
您对20多岁、30多岁和40多岁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
陆奇 回复:
当你20岁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些能让你走得快、学得快、失败得快的事情。
30岁,你要让自己走得更远,建立核心支撑体系才能帮助你走得更远。
这个系统包括你的身体,你坚实的家庭基础,以及一些你可以信任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到了35岁,正是打造产品的黄金时期。 我在这个年龄段一直关注人才,因为他/她犯过很多错误。 他/她最需要的是做出一个好的产品来推进他/她的事业。 事业上有很大的进步。
40岁以后,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找到一个可以尽情发挥的舞台。
一个人的才华、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真正得到释放,才能实现其价值。 如果这个阶段是你自己最好的。
这个答案很经典,我看了很多遍。
但要真正理解它,我们必须把它放在陆奇整个生命系统的背景下来看。 我一口气读完了中国有关陆奇的所有重要报道,得到了更完整、更清晰的答案。
01
20岁
做一些让你走得更快的事情
陆奇:“当你20岁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些让你走得快、学得快、失败得快的事情。”
1. 20多岁的时候,什么能力最重要?
陆奇认为有两个:
1、学习能力:
在这个变化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拥有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在某一专业领域以及在企业内部开发产品和业务的认知能力是根本。
原因很简单:因为创新,世界变化得越来越快。
唯一的反应就是跟上它,甚至追上它。 方法就是学习,而且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拥有更多、更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强的在企业内部开发产品和业务的能力。
2、沟通技巧:
这是一个人们联系日益紧密的世界。 通过各种数字通信服务和工具以及社交网络,人们可以通过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
从长远来看,一个人越善于了解他人、表达自己、建立相互学习并共同实现某些理想的关系和友谊,对这个人就越好。
2. 20多岁的时候,应该去创业公司还是大公司?
陆奇认为,这取决于个人追求。
如果你的长期理想是创办自己的公司,那么加入初创公司甚至直接创业是最好的选择。
加入初创公司或自主创业将日益成为年轻人学习和培养真正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因为在初创公司,你每天所做的就是为生存而战,对一个人真正战斗能力的考验来得很快。
创新或死亡是初创企业每天面临的现实。
从学习和人才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是极其宝贵的。
如果您的长期目标是成为公司内某个职能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那么加入一家可以为您提供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大公司。
但陆奇认为,上述仅限于少数清楚了解自己长期目标的人。 他对女儿说:
在25岁之前,大多数人其实对于自己想要做什么生活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
所以,20多岁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快速失败、尝试、反馈、改变。
将时间投入到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机会可能会在未来创造更高的收入。
3. 20多岁的路奇在做什么?
阅读,并继续阅读。
1978年,恢复全国高考。 17岁时,陆奇刻苦学习两年,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
读书期间,陆奇学习特别刻苦。
他的同学回忆道:
“他瘦小的身影每天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行走,当晚上图书馆熄灯后,他穿过农田,回到另一片区域的宿舍。”
“他背着大书包在校园里穿梭,在大街上一遍又一遍背着文字。他是全年级最瘦的男生,却背着全年级最大的书包。”
凭借非凡的努力,陆奇顺利考入复旦大学研究生。 研究生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
勤奋的学习、扎实的专业知识,让陆奇不仅拥有了稳定体面的工作,也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
1989年,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克拉克到复旦讲学,讲课都是在周末进行。
不幸的是,当天的天气非常不利,倾盆大雨,周末的恶劣天气意味着前来听讲座的学生很少。
为了不让教授难堪,学校安排周末留在校园的师生听课。 由于大雨取消了回家计划的路奇就是其中之一。
克拉克教授发言结束后,请在场师生提问。 陆奇抓住这个机会,接连向教授询问了几个专业问题。 克拉克听完后,立即对提问的复旦老师的学术水平印象深刻。
讲座结束后,他专门阅读了陆奇写的论文。 克拉克看完后,邀请陆奇去攻读博士学位。 在卡内基梅隆大学。
那年路奇28岁,有点犹豫:
“在大学当老师已经是一份非常好的职业了。”
克拉克只回复道:
“你是一只鹰,不应该被关在笼子里。”
陆奇去了美国。
踏上卡内基梅隆大学这个更大的平台后,陆奇对计算机科学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和了解,陆奇和李开复的相识,以及后来的作弊人生。
4、62岁的陆奇仍在努力重构知识体系。 20多岁的他怎么能不学习呢?
2016年,陆奇在硅谷交流时表示:
“这几年,我重新觉醒了——你必须重新学习。不仅你以前学过的东西已经过时了,而且现在很多理论,包括物理学,都有了全新的认识。所以你必须从根本上重新构建知识和理解世界。”
陆奇从微软辞职的原因之一是他在倒着练习骑自行车时摔断了腿。 那辆自行车是他和同事改装的倒车自行车。 骑自行车时,人体的反应是颠倒的,所以忘记过去。 所有的教训。
甚至在我选择加入 YC 之前,原因之一就是要学习:
我还希望我的工作不仅仅是借鉴过去的经验,而是每天学习新的东西。
如果你不学习新东西,那就没有乐趣了。
过去几年,陆奇观察到了人才市场一个非常重要的宏观趋势。 总体需求日益从技能驱动型人才向知识驱动型人才、创新驱动型人才转变。
因此,他认为一个人快速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价值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在他仍然保持着每天学习英语、阅读计算机科学领域最前沿论文的习惯。
他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软件,今天的版本一定比昨天的版本好,明天的版本也一定比今天的版本好。”
已经62岁的陆奇仍在尝试重构知识体系。 20多岁的我们怎么能不学习呢?
02
30岁
做能让你走得更远的事情:建立一个系统
路奇说:30岁,就要让自己走得更远。
建立核心支持系统可以让你走得更远。 这个系统包括你的身体、你坚实的家庭基础和一些志同道合、值得信赖的朋友。
陆奇是一个通过构建系统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人。
他有一套系统的、固定的方法来解决任何问题——
就是把它变成一个非常理性的方程,可以分解成任务。
比如,陆奇一生很少冒险,因为他只承担风险的机会成本的8%。 即使是8%,他仍然会建立一个决策系统,做出理性的决定——快速反馈——如果方向不对,就立即掉头甚至放弃。
比如,在审视自己对微软的贡献时,他并不关心几个产品的得失,但仍然要回归到体系:
与产品的成败相比,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创新活力才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再看看他上面强调的三个系统。
1. 身体系统
陆奇极其自律,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凌晨4点起床。
这十年来,他是这样的:
“我4点起床,先写邮件,然后跑30分钟,洗澡,然后去办公室。跑步对呼吸系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它让我出汗,而且我可以边跑步边跑步。”跑步。听书也不浪费时间,有时我会把PPT放在跑步机上翻看。”
自从他离开微软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他现在对自己的生活效率很不满意。 在骑倒车自行车时腿受伤后,他就无法再跑步了。 他目前正在寻找一种方法,让自己每天都感觉顺利。
不过,他依然精力充沛。 在百度期间,同事说他每天工作时间很长。 无论周末还是节假日,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国外,只要有会议,他总是准时出现在视频会议的那头。
他还有自己严格的作息制度,自己严格的生活习惯,还有非常严格的饮食习惯。
陆奇认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自己的做法不建议别人学习。
但他有一个核心方法论可以介绍给大家:
找到问题的核心,那就是:无论是创业还是在大公司工作,如何管理工作时间,实现产出最大化,同时获得自我满足?
然后找到核心解决方案,就是设计一种“马拉松快跑”的时间管理方法和心态。
第一:意识到这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第二:这场马拉松的速度需要快,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任何高价值的东西——初创公司、大公司的好职位等等——都会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你需要保持速度并持续领先。
设计这样的工作节奏和时间管理方法与在高速公路上开车非常相似。
陆奇说:你需要保持均匀的高速,然后时不时地加速,然后回到之前的均匀高速。
您希望避免过于频繁的加速和减速。
就像汽车一样,如果它始终高速行驶,只是偶尔减速,那么对汽车的损坏就会很低。
但如果汽车加减速过于频繁、突然,就会给汽车造成巨大的损失,短时间内汽车就可能崩溃。
因此,你需要设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 这个节奏是你能够保持的一个高速度,这个高速度能够给你带来最大的效率。
同时,你还需要设计好这个日程节奏,让它能够应对突发的变化,可以时不时地冲刺,比如偶尔加班,在截止日期前完成工作,然后快速回到工作岗位。之前的速度。
你必须避免不断透支、不断追逐最后期限、不断感到疲惫。
偶尔的体力和精神透支可以弥补,但长期透支是不允许的。
关键是要办一场高效、可持续、能够应对临时紧急情况的马拉松。
2、家族系统
陆奇的家人很少出现在媒体上,公开信息也很少。 不过,陆奇在谈到构建体系时特别提到了“坚实的家庭基础”,表明他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体系”支撑的。
2018年5月8日,百度宣布陆奇因“个人及家庭原因”离开百度。
这其实是最常见的公关说辞,却用了陆奇最不可能的理由。 陆奇的家人一直全力支持陆奇做他想做的事情。 百度一位高管表示,陆奇在微软工作时,曾长期在美国西雅图工作,家人则为陆奇定居硅谷。 “家里的事他已经处理好了。”
陆奇回国加入百度后,为了照顾陆奇的饮食起居,陆奇一家一度搬到了北京。 百度还向陆奇的妻子提供了进出百度大厦的通行证。
2018年8月16日,在YC媒体沟通会上,主办方官方宣布陆奇将加盟YC,担任YC中国首任CEO。 陆奇及其妻女均在场。
陆奇的妻子说道:
“我们一半的时间都在美国度过,无论他走到哪里,我们都会跟着他。”
演讲最后,陆奇还特别感谢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
他还表示,为了家人,希望能在美国和中国多呆一些时间。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想起陆其石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否常常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
路琪说:是的。 我妻子一直认为我太自信了。 她总觉得我自以为是。
这是最好的支持。 即使我有时觉得你的理想“不切实际”,只要你想做,我就愿意陪你。
这就是陆奇所说的“厚厚的家底”对于一个人的事业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梦想和成长能够得到最亲近的人的支持,那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
3、网络系统
陆奇的人脉到底有多强?
陆奇的人脉多好啊。 我相信一开始介绍中高层领导的评论就是最好的答案。 每个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愿意帮助他,每个与他共事过的人都愿意赞扬他。
这里还有几点。
1996年,陆奇博士毕业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三个选择:回国、回华尔街、回硅谷。
他不知道如何选择,就问李开复该去哪里,去哪家公司工作。 李开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去硅谷找一家科技公司吧。”
于是陆奇去了IBM的Almaden研究实验室,在那里工作了两年。
之后,陆奇转用了雅虎,李开复再次提醒他:
“雅虎的股价不会永远保持在这个水平。它要么上涨五倍,要么下跌五倍。”
在陆奇事业的两个关键时刻,李开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判断。 一次,让他看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一次,让他看清了一个公司的发展空间。
2008年,微软收购雅虎失败后,当时已经在微软工作的资深人士沉向洋将陆奇介绍给了鲍尔默,导致鲍尔默与陆奇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会面。
就这样,微软成功挖走了雅虎搜索引擎业务第一人,陆奇也开始了他在微软担任执行副总裁的职业生涯。
沉向阳的推荐让陆奇成为“硅谷最有权势的华人”。
2019年,Y Combinator退出中国,陆奇独立运营新基金并取得巨大成功。 很快,第一期美元基金筹集了约1亿美元。 投资者是谁?
陆奇的朋友阵容非常豪华:比尔·盖茨、孙正义、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北极光创投等。
陆奇如何看待人脉关系?
中国人常说,最好的事情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人与人是有联系的。
陆奇喜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但他也喜欢“机会是留给交好朋友的人”这句话。
陆奇说: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除了准备充分之外,你人脉的广度和广度也很重要。 你需要通过交流认识更多的人,最好是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并与他们保持关系。 。
美国有句谚语说,你找到工作不是因为你知道什么,而是因为你认识谁。
这句话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是非常正确的,至少在我个人的经历中,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陆奇为何拥有如此好的人脉资源?
在查理·芒格看来,陆奇当然值得。
他做了什么值得这样的事?
1、路琪的性格。
在采访中,我多次试图让他谈论百度。 我们来看看路奇的表现。
比如,当被问到“现在回头看,加入百度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 路奇回复道:“抱歉,我真的不想谈百度。”
记者问:“你可以谈论微软,但不能谈论百度,为什么?” 路奇回答:“这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我不想带来任何干扰。”
谈到老东家YC,陆奇说道:
我个人非常感谢 YC,我必须强调这一点,他们尽其所能地把我们送到了最远的地方。
当谈到雅虎时,有人问我,看着雅虎一步步衰落,为什么不早点离开。
路奇回答:因为我答应了杨致远10年。
当时,雅虎陷入了危机。 杨致远来找我说,中国有一个传统,朋友有难不离不弃。 我说我不会离开。
2、路琪的情商。
当被问及“您心目中的优秀CEO是什么样的?您的榜样是谁?”
路琪回复:最强的人愿意来找你。 这是我心目中最好的CEO。 在中国,我认为马云做得很好。
在后来的提问中,他特别提到了张小龙,“张小龙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人。中国的移动生态走了很长一段路,很大的因素就是微信。微信可能是当代最优秀的产品。”
赞扬阿里巴巴的组织和腾讯的产品。
3、陆奇的品质。
一个全身发光的人怎么可能没有朋友呢?
比如准时。
自媒体人辉哥曾与陆奇在百度共事。 他说,出差,他们先到楼下大厅等候。 距离预定出发时间还剩一分钟时,他有些着急,询问要不要给路琪打电话。 一个电话。
熟悉他的人都说:“他会准时的。” 他话音刚落,电梯门打开,路琪出现了。 他很准时。 他非常准时。
例如,必须回复信件。
无论是邮件还是微信,只要你发给他,他一定会回复。 时间不确定,有时是凌晨1-2点,有时是凌晨5-6点左右。
例如,永远保持积极的态度。
辉哥表示,工作中总会遇到困难,但陆奇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
无论你是在公司召开会议、担任会议主持人,还是回复电子邮件,你都应该使用简短而有力的信息,但充满力量和鼓舞人心的精神。
在大家最疲惫、最困难的时候,只要路琪抬起双臂,大家顿时感觉又注入了一股活力。
03
40岁
寻找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最好水平的舞台
“40岁以后,最理想的情况就是找到一个可以让自己最充分表现自己的舞台。一个人的才华、一个公司的才华只有真正释放出来才能实现其价值。如果这个舞台是你自己最好的好的。”
陆奇曾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