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切实帮助语文教师特别是薄弱学校教师破解统一语文教材难点问题,2019年11月19日至20日,杭州市初中语文统一教材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附属富春实验学校举行。专家、教师以专题讲座、示范课等形式,分享了对统一语文教材教学方法的认识与探索。参加研讨会的江干区语文教师受益匪浅,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想和感受......
如何教好汉语
初中语文统一教材讨论的思考(上)
本期介绍了金庆霞(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倪娜(杭州市夏堰初级中学)、王圣成(杭州市采荷中学)三位教师参加2019年杭州市初中语文统一教材研讨会后的思考与感悟。
为学生提供他们喜欢并从中受益的中文课
杭州丁兰实验中学金青霞
“学不够,教难”是我参加阜阳19年初中语文统一教材研讨会最大的感受。上示范课的老师准备充分,很多老师都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但他们的上课完全没有时间格式化,课堂呈现生动有趣。结合专家的讲课,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如何上一堂让学生爱听、有收获的语文课。
滨江区教学研究员郑萍在课堂评语中说,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成为好的读者,设计活动让学生理解文章讲了什么故事、作者是怎样讲述的。的确,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课堂学习尝试各种方法、独立解决疑惑,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而不是像传统课堂那样让学生扮演听话的记录员的角色。那么,怎样才能上一堂让学生爱听、有收获的语文课呢?
1. 合作阅读解决问题
余华英老师讲授的《杨树赞》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小组阅读,小组会思考“这篇文章之所以能表达出强烈的情感,是因为使用了语言技巧”,然后在讨论后设计阅读,以更好地表达赞美的感受。这个任务的安排很明确,具体落实在作者用什么技巧来表达他强烈的情感,小组在设计阅读时重新明确了第一个任务。
学生朗读完之后,互评环节非常精彩。有学生评价说:最后一句停顿不够,表达的情感不够强烈。因为最后一句是用热血书写新中国的历史,情感应该很高,但是他们读得太快了,很难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学生评价完之后,老师并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问原来朗读的学生为什么读得这么快,并给了他一个解释的机会(该学生说因为之前花了更多时间讨论第一个问题,所以分配给朗读设计的时间就少了,其实他们朗读得更好)。顺着学生的话,老师又给了他们一次展示小组的机会。果然,结合评论之后,朗读效果很好。
学生喜欢在课堂上证明自己能做到,给他们小组合作的机会,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缓解他们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的焦虑,让他们有为小组奋斗的荣誉感。
2.从现实情境出发,拉近作文与学生的距离
说到写作文,很多同学都很胆怯。以前我班上的孩子宁可写两份试卷,也不愿写一篇六七百字的作文。这种拒绝,是因为作文太难控制了。好不容易写了几行,还挺开心,终于把作业写完了,可没想到老师就写上几个大红字,不是“题外话”,就是“结构混乱”。
但徐如意老师的写作课《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用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以语言描写为中心,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展现他的形象。引言很接地气,“你妈妈有没有叫你出门多穿点衣服?她怎么说的?”这样的情景每天早上气温下降的时候都会出现,是很常见的事情。每个学生都有话要说,都能站出来讲出来。这样的引言很成功。情景写作的第二部分是在口语的基础上写的。学生会口语,所以尝试写作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难。
分享结束后,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哪位同学的妈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由此引出了用语言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衔接得非常自然。并利用学过的文字搭建脚手架,从已知走向未知,提炼语言,通过例子总结出写作时,人物可以通过标点符号、内容的多少、语言的顺序、句子的长短来塑造。在《阿昌和》中,阿昌的一句“哥,这里有一张《三哼唱经》的图,我给你买的!”被对比阅读,引出了激动、热情的人说话时喜欢用长短句,不着急、不慢的人说话时经常用长句。这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学生感觉很有参与感。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但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有很多种,何不像徐如意老师一样,选择学生更能接受的方法和例子,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写作的恐惧。
3. 仔细思考单词和句子,破译语言密码
文澜中学沈华老师的讲座让我对语言和文字有了新的认识,要去思考那些不合理的语言,不合理的对话,看似多余的句子,断断续续的词语,句子的结构,这些看似不正常却有趣的文字,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有温度、有语境的探索。
很多时候,套路式的答题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死板的回答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精心选词选句的方法,就是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隙,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情绪。《秋日的回忆》中“母子俩为什么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好好过日子……”这句话,沈华老师在《语言矛盾之外欣赏风景》一文中提到,母亲不愿看到儿子悲观地活着,鼓励儿子坚强乐观;母亲不愿儿子知道自己的病,为自己担心;母亲可以陪儿子走过坎坷的路,自己却独自承受着痛苦。原来,这样一句平凡的“好好过日子”,却体现了如此深厚的母子情谊。学生可以从精心选词选句中慢慢分析出平凡的肤浅阅读所无法得到的东西。这种新奇感和收获感,会是一种很好的阅读体验。
这次听课,我自恋地在众多优秀老师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单词和句子背后的秘密,肯定自己,永葆初心,不断前行,探索和设计学生爱听、有收获的汉语课。
小情况也可能造成大后果
杭州市夏堰初级中学的倪娜
回顾自己日常的写作课,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没有素材可写、文笔干涩呆板、缺乏现实生活体验……徐如意老师的写作课《抓住写作人物的特点》和蔡明子老师的课《如何突出中心》让我见识了“情境”在写作中的妙用。在两位老师的课上,徐老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有一种冷漠,妈妈觉得我冷漠”,让学生在告诫自己时,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妈妈的言行举止;蔡明子老师则采用师生共同讲述陌生人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故事的情境中,探索突出写作中心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教学的运用让我对写作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1. 关注情况的真实性
回顾我自己的写作课,我也曾尝试过创设情境,但这些情境或多或少都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看上去像情境,其实都是空洞的框架。学生只是在迎合老师的要求,在“假”的情境中努力达到老师希望他们达到的写作目标。听了两位老师的课,我意识到写作情境的设置必须强调情境的真实性——必须来自于学生真实的经历和生活体验。“真实”是让学生亲自进入情境,感受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前提。在真实感受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这也提醒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创设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日常动态、生活点,从与学生的交流中把握有价值的信息点。
2.“情况+指导”二位一体
是不是只要设置了真实的情境,学生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呢?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够的。回想您以前的教学,是不是也这样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然后设定一个字数和写作要求,让他们开始写。这种方式看似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写作空间,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几乎没有任何指导作用。
让我们回顾一下两位老师的课堂。徐老师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结合《秋天的回忆》《金花》《阿昌和》经典人物语言,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不断引导学生注意人物性格的体现:句子的长短、内容的多少、标点符号的运用、词语的选取和句子的精炼、语序的设计等,都是体现人物性格和特点的途径。在老师的引导和自我探索下,学生逐渐掌握了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蔡明子老师通过学生起草短篇小说标题和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不仅要抓住中心,还要在中心句中表达赞美、升华情感和主题。从以上可以看出,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不可隐藏的——你们的指导和引导,是让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逐渐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写作技巧和能力的强大助推器。
小情况也能有大意义,“真实情况+有效引导”也将成为我未来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做一名愿意为孩子们搭建舞台的语文老师
王圣成 杭州采荷中学
作为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课,什么样的语文老师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老师?幸运的是,我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听了精彩的示范课,解开了我的疑惑。
仔细琢磨这些课的本质,我发现,它们的理念大同小异:语文老师要隐藏自我,从领导者变成引导者,只做给孩子们搭台的老师。无一例外,每个班的每个老师都在努力扮演好这个角色。以下午的三节示范课为例:
吴明敏老师讲授的《皇帝的新衣》是孩子们最喜爱的童话故事。于是,吴老师干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任由他们复述情节、相互评价、分析人物、揣摩他们的心理。老师所做的只是带着微笑和欣赏去倾听,并适时搭建脚手架,用作弊、被作弊、帮助作弊、传播作弊等必要的关键词总结孩子们的发言,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串联起来;只在必要时给予引导,给学生提供一个窗口,让他们看到童话背后更深刻的寓意。用色彩斑斓的童话故事吸引学生;为学生搭建一个自由发言的舞台。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第二节是余丽红老师的新颖教学课——《种树的牧羊人》。余老师的开场让人意想不到,开场就玩起了“移植花草树木”的把戏,将话题中的单词替换掉,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的教学设计也时刻关注学习情况,给予学生细致的阅读指导,下达明确的学习任务,搭建了充分合理的思维支架,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展示中充分认识和展现自己。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会不喜欢呢?
在《如何凸显中心》这节写作课的教学中,蔡明子老师大胆创新,用四个讲述自己成长的小故事为主线,创设情境,串联起整个写作课,让大家耳目一新。上课时,孩子们被跌宕起伏、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全身心投入其中。有时故事在最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继续写出结尾和中心句;有时四个故事巧妙串联,学生取标题,围绕中心找中心……我们平日教学中最枯燥的写作课,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课。这样一节贴合学生心理的课,学生怎能不喜欢呢?
原来,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课,是让他们充分思考、充分活动、充分施展才华的活跃课堂;学生真正喜欢的语文老师,是愿意为孩子们精心搭建舞台的老师。
回想一下你每天的课堂,你为学生精心搭建了多少思维的支架?你真正允许孩子讨论、交流、展示的课堂活动有多少?你有多少次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讲课,抛出自己的观点?
从今天起,做一个愿意为孩子们搭建舞台的语文老师,整合单元,用心朗读课文,为学生做好准备。让学生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我们在台下默默鼓掌,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我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
只为寻找一丝光亮。
贡献者:
杭州丁兰实验中心 金青霞
杭州市下堰中学的倪娜
王圣成 杭州采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