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开播(点击查看合影)
(北碚山/策划张宁/文)
浙江卫视《爸爸回来了》【点击收看】已开播,吹响了2014年“爸爸大战”的号角。据粗略统计,今年聚焦“爸爸”的亲子节目有7部。 《爸爸来了》、《回答爸爸》、《爸爸去哪儿》第二季已蓄势待发。 为什么亲子节目一定要以“爸爸”为主题? 明星为何争先恐后上亲子节目? “带孩子旅行”给明星带来什么好处? 第一个“扮演爸爸”的人,就是第一个“扮演妹妹”的人。 那些摩拳擦掌的“爸爸们”,请想想观众的感受……
第1部 一个现象:7位“爸爸”齐聚出击
《爸爸去哪儿》之后,荧幕上掀起了一股亲子旋风,一大波“爸爸”来了。 粗略统计,今年上线的亲子节目约有十个,其中聚焦“爸爸”品牌的就有7个。 还有与《爸爸去哪儿》密切相关的《疯狂麦卡》、《人生的第一次》以及被批评抄袭《爸爸去哪儿》的《爸爸回来了》? 还有“爸爸”车顺风的《好爸爸,坏爸爸》、《爸爸,请回答》、《爸爸,我来了》等。
歌唱节目失宠后,各大电视台纷纷将目光投向了亲子节目的蓝海,用不同的方式捉弄爸爸。 其中,无论节目形式如何变化,观众都能感受到中国父亲的普遍形象。 他们符合严格父亲的传统形象。 比如,小沈阳和王中磊都因为工作忙碌而与孩子产生了距离感; 他们在照顾孩子方面缺乏经验。 就如王岳伦捏着糟糕的面团、田亮受不了哭泣的辛迪、贾乃亮用袜子给女儿擦脸……正是明星回到家庭时笨拙的样子,才构成了父亲的核心——儿童节目。 他们与孩子相处过程中的戏剧性冲突、变化与成长也是该剧情感的升华,最终树立了“好爸爸”的形象。
2014年大卫卫视亲子节目列表
7位“爸爸”很困惑:妈妈们都去哪儿了?
那么,为什么亲子节目总是以“爸爸”为噱头呢? 从卫视或者制作公司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家庭教育中父亲的缺位承载着节目的社会意义,容易产生话题和共鸣。 但从娱乐评论的角度来看,爸爸类节目,说白了,是在利用《爸爸去哪儿》的品牌和创意。 编导总结道,最终制作出与爸爸相关的节目有两个原因。 其中之一是“爸爸,我们去哪儿?” 已经流行起来,“爸爸”已经成为一个久经考验的品牌。 其他卫视也希望制作类似的节目来博得品牌光环。 另一个是《爸爸,我们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提供了“和爸爸一起玩”的新鲜理念。 基于这一已经被市场成功验证的思路,卫视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来制作类似的节目,降低尝鲜的风险。
①《爸爸回来了》:体验一下妈妈有多辛苦
在谈到制作《爸爸回来了》的初衷时,浙江卫视品牌推广部总监王正宇表示,卫视制作节目,一定要带有社会意义。 在中国家庭中,由于爸爸普遍都太忙,所以父亲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 思念,所以浙江卫视原本决定制作一档爸爸带着孩子完成日常家务的节目,让明星爸爸们体会到妈妈们的辛苦,真正的“爸爸回来了”。 基于这样的创作本源,节目在第一集中设置了诸多反转冲突,为后续的逆袭埋下了伏笔。 对情绪和愤怒讳莫如深的王中磊如何逐渐消除与儿子之间的距离? 笨手笨脚的爸爸贾乃亮如何补充技能照顾女儿? 完美爸爸吴尊未来还会有什么惊喜呢?
②《爸爸,我来了》:感动的意思
由世熙传媒出品的《爸爸我来了》将于8月下旬在一线卫视上线。 与《爸爸回来了》除了名字相似之外,节目的形式也完全不同。 其制片人刘熙辰表示,他们选择做这个节目,一是因为看到了原版的成熟模式,二是因为父子关系更符合东方文化。 虽然节目名称与《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几乎相同,但刘熙辰强调,《爸爸来了》与爸爸类节目有本质区别。 “跟风的节目确实有很多,但我们不上星,节目讲的是中国孩子看望在海外打工的父亲。虽然他们都是普通父亲,但节目的亮点是在海外时自然流露的情感。”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演出,不仅感人,还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时代背景,符合中国梦的主题。”
③《回答,爸爸》:让爸爸回归家庭教育
青海卫视、贵州卫视推出《请回答爸爸》。 策划之初也考虑到了观众对爸爸的社交需求。 其宣传总监田芳梅表示,中国有严父慈母,父亲很少参与孩子的教育。 母亲们承担着孩子日益增加的学业负担。 由此,“答爸爸”的概念诞生了,“我们为爸爸们提供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答题时,我们发现清华出身的爸爸还不如高中学历的爸爸。”这并不意味着父亲不够聪明,而是体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上的投入,我们希望通过益智问答,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父亲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第二部分 三大效应:“扮爸爸”的商机与风险
经济效应:节目火爆,行业一夜创收30亿
《爸爸去哪儿》成为第一档亲子节目,不仅因为节目收视率屡次攀升、话题席卷而来,更因为节目背后的一系列产业链给湖南带来的巨大效益卫星电视。 编导预估:“《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收入67亿,第二季123亿,电影7亿,还有手游和游戏,加起来差不多30亿,这就是工业。”
不过舞台设计师认为,其他亲子节目能发展出一个产业的并不多,因为产业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节目的受欢迎程度。 从量化数据来看,它至少要有2分的收视率,而且还必须引起社会话题。 如果节目本身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发展产业链就没有价值。
“比如《中国好声音》的经纪人就不容易,这一季遇不到明星就不行。同样,快男、超女行业也能做。”不能继续下去,因为节目不能吸引人,并不意味着节目火了就可以成为一个产业,你还需要内容和人。”
虽然《爸爸去哪儿》给湖南卫视带来了巨额收入,但舞美设计师分析,湖南卫视在行业内并不是很专家。 “湖南不缺生产人才,但最缺的是经营产业的人才。从体制内的结构来看,湖南似乎没有专门的领导和部门来管理产业发展,所以做的都是传统的外围工作。”影视、游戏、手游等衍生品导演提到,以版权为中心的产业链发展战略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落实到落地层面。
比较专家的是上海SMG。 舞台设计师说:“首先,上海的人才、资金、资源是湖南无法比拟的。而且,上海很早就走上了市场化道路,体制结构与湖南不同,整合资源的能力更强。”除了硬件之外,上海领导层很早就注重产业发展,比如建立一个节目来运营,就像安徽卫视,没有节目制作团队。外包,还是很不错的,而且可以整合资源,赚钱。”
名气效应:爸爸也能成为男神。 粉丝的增加和流失取决于情商。
从明星的角度来看,刘熙辰认为《爸爸去哪儿》的一大贡献在于打破了明星带孩子上节目的禁区。 “以前明星们对于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很多顾虑,比如孩子的隐私、孩子的上学时间、孩子的曝光度等。以后的生活会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爸爸去哪儿》之后流行起来后,这些问题似乎就消失了。”
张良是最大的受益者。 凭借在节目中的表现,他一夜之间成为“人气情人”,商业活动无数。 近期,他将客串李钟硕、朴海镇主演的韩剧《Doctor异乡人》。 舞台设计师分析,张亮是典型的高情商明星。 “真人秀可以让人获得粉丝,也可以让人失去粉丝,这完全取决于明星能否用镜头来表达自己。即使生活与电视上看到的不同,只要他假装自己很好,不一眼就能看出缺点,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人性就是这样,电视会把优点和缺点放大,就像《花儿与少年》里的刘涛,一夜成名。几千粉丝,在家一拍,这就是聪明的事情,当然,生活中的她也是如此,但她更聪明的是利用平台来为自己的形象和事业买单。”
这种明星对镜头语言中自己形象的把握,不仅取决于明星本人,还取决于他背后的团队。 编导认为,《爸爸去哪儿》之后张亮能够被塑造成一个好父亲、好丈夫,关键在于他背后的团队。 “明星也是普通人,第一次参加真人秀,他们发的每一条微博都是有团队策划和管理的,粉丝不会在意真实性,关键是这样的策划能否给大家带来正能量。”星星。 ”
跟风效应:一种吸引儿童注意力的自我营销新方式
《爸爸去哪儿》的另一个影响是,明星们找到了一种增加关注度的新方式——炫耀自己的孩子。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新“国民公公”韩寒。 刘熙辰认为韩寒的行为有一定的跟风心理,而舞台设计则更直接指责其利用儿童进行自我营销,“这可能不是韩寒本人的意愿,更有可能是他背后的团队,或者近期作品的合作伙伴。”
刘熙辰也对明星追随曝光孩子风潮的行为提出担忧:“中韩两国的环境不同,这么小的孩子就被曝光成为明星,孩子是什么心态?会怎样?”未来家庭教育孩子需要爸爸们充分的考虑和评价,并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而是会让一个家庭面临更加复杂的处境和挑战,爸爸们一定要做好这些准备。”
第三部分 三条建议:“爸爸”能走多远?
对于从事真人秀的人来说:设计话题和反向营销时要小心
一些明星通过参加真人秀节目获得了名气和财富,而另一些明星则陷入了困境。 此前,小沈阳带着女儿参加《人生第一次》,但女儿的颜值却遭到网友攻击; 随后,有消息称,片酬超过1200万参加《爸爸回来了》的吴尊,因节目中给女儿洗澡的戏份而被卷入舆论。 漩涡。 王正宇对洗澡环节的解释是:“我们在播出前做了数据采样,6000人中有5000人认为还可以,而且也是韩版。 没有引起任何反应,所以我们就播出了。”
舞台设计师认为,这是因为制作方没有把握好话题设计和节目口碑之间的平衡。 “吴尊洗澡本来应该是为了引起话题和争议而设计的,但吴尊给女儿洗澡的那一幕显然是经过设计的。” 如果太过分了,不仅对孩子有害,对吴尊的家人也有害,对节目的口碑也会造成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想通过设计不好的东西来引起话题,你必须考虑我做了它是否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如果它不能引起足够的话题,最好不要做,否则就会对此,舞台设计师提到,《非诚勿扰》刚播出时,还设计了模特裸照等逆向营销话题。后来逐渐恢复了名气,引起了关注,节目设计成功了,而像《爸爸回来了》中的王中磊抽烟的场景不会引起讨论,但也会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场景设计只会在观众心中留下负面的印记。
致参加真人秀的明星们:选择合适的平台很重要,制作水平是关键
刘熙臣指出,中国的制作水平存在不足,不是为了市场,只是为了领导说好话,而不管观众和业内人士如何批评。 他建议明星们要谨慎选择真人秀节目。 “真正能掌握这类项目的团队很少,选择平台时要慎重考虑。”
除了洗澡争议之外,对《爸爸回来了》的另一个认知是模仿《爸爸去哪儿》,抄袭韩版《超人回来了》。 王正宇代表节目组回应称,浙江卫视与KBS有深度合作,已购买《超人回来了》版权。 接下来将向公众解释这个消息。
不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搜狐娱乐,事实上,《爸爸回来了》其实是韩版《超人回来了》的盗版。 随后,韩国KBS向总局通报了这一情况。 经过协调和谈判,浙江卫视不得不购买版权。 “该剧24日首播,但15日才与韩方达成协议,韩方参与后续拍摄。”
这位业内人士还提到,浙江卫视也有这样做的历史。 “《第一次》一看就是抄袭《爸爸去哪儿》的,他们自己也不这么认为,只是在和同事聊天的时候一笑了之。这种不是什么好姿态。”不考虑模型就盲目抄袭。” 从《人生第一次》的收视率来看,CSM48城12集的平均收视率为0.883,最高为1.206,最低仅为0.679。 收视率一直被《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我们都爱笑》等节目压制,从未排名收视第一。
“以前有很多例子,前两年江苏卫视做了相亲节目,浙江卫视也做了,每周播出五集,最后被总局勒令停播。最后当年,江苏做了跳水,浙江也效仿,但停播不肯做,追根溯源,他们不考虑品牌和声誉,不考虑竞争策略,不做。他们根本不关心电视生态系统,只想消灭一种类型。”
对于想做大秀的人来说:爸爸不再新鲜,姐姐成了新潮流
《爸爸回来了》《爸爸请回答》《爸爸我来了》《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这么多“爸爸”,观众还觉得新鲜吗? 最直接的反馈就是《爸爸回来了》的口碑。 同样是晚上10点,率先扮演《爸爸》的湖南卫视率先扮演《姐姐》,《花儿与少年》让人眼前一亮。
从收视表现来看,《花儿与少年》全国网收视率达到1.14,收视份额为6.61。
从收视表现来看,《花儿与少年》全国网络收视率为1.14,收视份额为6.61,位居周五晚10点同期时段第一。 收视率与去年首播的《爸爸去哪儿》基本持平。 虽然《爸爸回来了》CSM50城市收视率为0.728,排名全国第二,但全国网络收视率仅为0.39。 另外,从微博24小时话题讨论度来看,《花儿与少年》的热度也远高于《爸爸回来了》。
无论人们如何评价“扮演爸爸”,市场巨大,可以容纳各种类型的“爸爸”,但对于观众来说,新鲜度是衡量节目的重要标准。 舞台设计师直言:“其他爸爸类节目没有大市场,《爸爸去哪儿》不是亲子节目,它最大的示范作用是推动户外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节目也小众,做大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亲子节目不像选秀节目,观众对音乐的需求很大,所以在2005年《超级女声》最火的时候,就有了《龙》的节目。电视剧与之竞争 有人说,《超级女声》对于选秀节目市场来说就像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那么《爸爸去哪儿》对于亲子节目来说就像一个西瓜和几个芝麻。因此,其他卫视要做大节目,不应该局限于亲子节目,而是要打造不同类型的真人秀节目,比如《花儿与少年》的新鲜模式。观众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