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李阳
8月2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部举办真人秀培训班。 田进副主任做了专题讲话,总结了前阶段对真人秀节目的指导和规范,以及下一步如何办好真人秀节目。 进行了详细阐述。
真人秀节目蓬勃发展了一段时间,但存在同质化、娱乐性过度、重引进轻原创等问题,不利于真人秀节目的长远发展。 那么总局此时的这一指导意义重大,对于当前和即将到来的第四季度真人秀节目传递出了哪些信号? 《节目线》采访乐正传媒研发咨询总监彭侃、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亚洲电视研发中心主任吴文波,看看业内人士如何解读总局的讲话。
给所有卫星电视台敲响了警钟
据统计,第四季度各大卫视将播出近40档综艺节目。 就在各卫视第四季度综艺大战即将打响之际,广电总局的一系列动作,催生了各大电视台即将播出的真人秀节目。 综艺节目敲响了警钟。
总局重申,“真人秀节目必须摒弃争名夺利的错误做法”。 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松博士在培训中进行解读,强调真人秀节目应减少明星数量,强调公益性。 将价值与娱乐有机地结合起来。
吴文波告诉《节目线》:“这次讲话对卫视在节目制作上做了三点比较具体的规定:节目策划的初衷、节目的呈现方式、节目的输出。总局的讲话把这三点作为这位代表其实很明确地告诉我们,真人秀策划不应该总是关注技术和节目制作流程,而应该从现实中寻找节目的创意点。”
目前的情况是:一线卫视使用明星较多,二线卫视均衡使用明星,三线卫视偶尔使用明星。 因此,总局的举措对各级卫视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对于一线卫视来说,使用明星必须解决价值取向的问题,否则节目就会受到政策和审核的限制;二线卫视可能会按照节目策划的方向,聚焦素人,打造素人。明星,并用真人明星辅助;对于三线卫视来说,影响不大,但他们的节目类型有所扩展,比如家庭、亲子节目,也许不会有大的突破节目收视率,但在价值取向和政治诉求方面,是得到政策认可的。”
明星真人秀不是做不了,而是怎么做
不可否认,当前节目市场对明星真人秀的认可度正处于巅峰,而针对明星的电视台或制作公司只是为了追求“快”、快关注、快经济收益。
“限真令”出台是否意味着明星真人秀将不再播出?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明星真人秀绝不是做不到,而是如何做的问题。
彭侃告诉《节目线》:“我觉得现在流行的纯明星真人秀模式很难出现新的节目,或者至少会加入素人的元素。而且很有可能是素人来玩的。”主角和明星都会有很多配角的节目,因为像现在这样纯明星的节目确实行不通。”
以前很多节目都是为了用星而用星。 吴文波说:“总局的政策是,首先在节目中使用人气明星要附一个支点,就是电视台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内容输出;其次,明星的使用要不单纯是为了娱乐,而是承担一种责任感,对观众起到引导作用。以前做节目的时候,只要明星开着就可以了,但现在的行为和语言表达明星的评价应该能够作为目前所宣扬的价值观的指南,这样‘谁最受欢迎’将不再是选择明星的唯一标准。”
从明星到业余爱好者需要很长时间
那么,这次演讲是否意味着素人真人秀的春天即将到来呢?
吴文波和彭侃一致认为,业余真人秀是一个发展前景,政策的出台将让业余真人秀获得一定的机会。 大家都明白前景广阔,也清楚业余真人秀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不过,目前明星真人秀仍然是市场认可的方式,因此从明星到素人的转变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如果节目使用素人,但放弃了欧美节目使用素人的套路,那么我们在素人的使用上就必须非常具体,也就是我们要求素人做什么。真人秀的‘秀’部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很难。很难,如果不能确定素人在节目中的角色,素人真人秀只能是美好的愿景。 吴文博说道。
培训中,冷松博士详细列出了未来真人秀节目可以开发的模式,包括带队、团队、造星、陪伴、合作、帮助,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星对星类型。 这些节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为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提供了一定的方向。
在吴文博看来,选秀节目可能会出现回潮,因为在明星无法大量使用的情况下,把一些网红,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普通人变成明星,将会成为业余真人秀的重要题材。显示。
彭侃更看好职业体验类节目,让明星体验普通上班族的生活。 或者在原有节目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素人元素,采用“明星+素人”的方式,达到更好的节目效果。
如何处理群众与明星的关系?群众视角的真人秀
把明星发挥到极致,却没有把情感关系发挥到极致,是很多节目的通病。 此次,田进副主任强调,“真人秀节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正确处理普通百姓与名人的关系”。
那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处理群众与名人的关系呢?
“现在的节目市场对明星真人秀的认可也是大众视角,但这就是利用明星的知名度来带动大众的注意力,其实和大众本身没有关系。” 吴文波说,“总局强调的‘群众视角’,从节目内容到节目形式的呈现,包括场景的拍摄,都要与群众相关。具体来说,场景或节目中的事件是真实的,但从电视的角度来看是夸张的处理。节目中表达的情感不仅应该是明星特有的情感,也应该是大众的情感。
吴文博特意以《爸爸去哪儿》为例表示:“这个节目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明星在节目中对孩子的培养和照顾,和普通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一样的。”节目只用明星的行为来反映普通家庭中父子之间的情感关系,情感共鸣是从大众的角度出发的。
如何做到“有趣、有意义”?
冷松博士以最近热播的真人秀节目为例,将其分为“亲子系列、明星旅行系列、跑步挑战系列、梦想时光旅行系列”。 他认为,节目看似类型丰富,但实际上关键词只有“明星”和“户外”两个。
如何让真人秀既有趣又有意义? 冷松博士表示,真人秀节目广受年轻人喜爱,应嫁接“历史记忆、人文关怀、性格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经历”等,避免陷入“创造力和意义的双重耗尽。 ,让观众在享受乐趣之余,也会要求更有深度、更有内涵的内容。
在彭侃看来:“真人秀的社会意义可以体现一定的公益价值观,或者弘扬正向的社会价值观。对于电视台来说,目前最小的调整应该是披上一层正能量的外衣,体现社会价值”这件外套可能是拍摄地,也可能是你想要体现的价值取向,以《奔跑吧兄弟》为例,你可以去遵义跑步,在有意义和有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自然地将明星和素人结合起来应该是所有卫视都需要探讨的话题。”
所有的节目都必须有意义吗? 吴文波告诉记者:“电视节目本身就是一种娱乐产品,所以一个娱乐产品不可能承载太多的政治属性和文化价值,因为它的娱乐属性是不可否认的。此外,互联网节目对电视的影响电视台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让电视节目充分承载文化属性,未来电视观众的流失可想而知,所以必须允许纯娱乐节目存在。”
国家总局真人秀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对原创的鼓励和对版权的尊重,业界对此反响非常积极。 可以说,在“将中国文化转化为电视节目”的层面上,推动了大家前进了一步。
任何节目类型的崛起,都必然导致中国的“跟风”。 但立足国情做节目,让真人秀节目展现中国风,才能赋予节目更大的生命力。
吴文波表示:“总局强调在真人秀节目中体现中华文化,就是为了让广大制作者把关注点从模特、机房转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策划节目的源泉。三点非常明确,一是让人们认识到节目策划的重点不只是形式,而是发现生活中能够体现的创意点;二是能否抓住生活中创意点的本质。生活;第三是本质是否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和演绎的形式。用于电视节目的呈现。
彭侃还表示,很多电视台都在尝试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电视节目结合起来。 例如,有一个节目以中外学生比赛的节目形式体现戏曲文化。 如果文化和真人秀能够找到一定的结合,不一定能取得现象级的成功,但至少可以丰富原有的节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