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许昌: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时间:2024-06-06

城市风光日新月异。(牛树培 摄)

许昌:文旅融合共绘“诗与远方”

五一假期,许昌曹魏古城景区举行“汉服秀”,人们身着汉服在古街打卡、逛街、品尝小吃,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摄影:马宁)

许昌:文旅融合共绘“诗与远方”

曹魏古城举行“魏王巡街”活动。(吕克 摄)

许昌:文旅融合共绘“诗与远方”

全国机动船锦标赛在炎陵县鹤鸣湖举行。(吕超峰 摄)

许昌:文旅融合共绘“诗与远方”

航拍许昌“花树海”。(牛树培 摄)

端午节假期,许昌胖东来、曹魏古城、神垕古镇等热门打卡景点游客如织,热闹非凡。

前不久结束的许昌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期间,该市接待游客223.25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19亿元,比2019年增长35.9%左右,人均消费位列全省第二位。

坚持以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推动文化,许昌在转型中求发展、在融合中开辟新路。文旅融合步伐有力,文化惠民更加精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显著提升,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文化旅游发展“答卷”。如今,全市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已达452.52亿元,占全省的18.8%,位居全省第二位。

丰富的遗产: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我听三国的时候就一直想去许昌。”许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郑州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无论在自然还是人文上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截至目前,许昌市现有不可移动文物3817处,其中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62处,古遗址、古墓1068处,重要三国文物32处;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单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6个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有个体旅游资源1291处。

许昌的舞厅有哪些_许昌县舞台搭建哪家好_许昌表演

现代人如何才能接触、感受、体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许昌市深度挖掘、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激活文物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让文物、历史文化说话。

——现场展示提升展览品质。许昌博物馆、禹州钧官窑遗址博物馆、许昌塔文化博物馆持续推进展览创新,由许昌博物馆牵头举办的“许志昌——许昌历史文化展”被评为2022年8月新时代百佳展览。

——尽可能保护,实现共赢。许昌市在中心城区率先实施前期考古工作,启动编制《许昌市区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完成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编制;积极筹集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共赢效应。

——对外交往,讲好中国故事。许昌市加强海外华侨华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曹魏古城景区联合体、神垕古镇景区入选“第二批河南海外华侨华人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来自许昌的豫剧《黎明杀机》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倒霉大叔的婚礼》《颜真卿》《霸陵桥》《摇曳的爱》等7部重大剧目赴郑州进京演出。许昌市连续举办钧瓷文化旅游节,建成集钧瓷作品展示、钧瓷生产体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钧瓷文化产业园。钧瓷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频频被选为“国礼”,亮相国际重大场合。

——文创发展,探寻传统文化。近年来,在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等单位的牵头下,许昌市相继举办“名师出高徒”——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教学技能大赛暨优秀作品展、许昌市传统工艺展、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呈现和振兴。“许昌礼品”从食品、钧瓷茶具拓展到钧瓷文具、手机挂件等。越来越多设计精美、制作精良的文创产品让人们“把博物馆带回家”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传统文化的探寻燃起熊熊烈火。

徐俊毅昌——文旅“融合”开创新画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才有内涵;有了旅游的赋能,文化才会更加鲜活。

近年来,许昌市不断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旅游、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全市新增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8家,3A级旅游景区13家。鄢陵县荣获省级综合旅游示范区称号,鄢陵县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荣获省级旅游度假区称号,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荣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全市文旅产品业态日益丰富,旅游形象塑造成效显著。

曹魏故都——智慧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许昌三大旅游品牌深入人心,各类文旅推介活动不断展现城市新魅力。

为推动文化、旅游、文创融合发展,2021年11月18日,许昌市高标准成立了文化、旅游、文创融合发展专项小组,创办了文化、旅游、文创融合创新实验室,成立了文化、旅游、文创课题组,按照“展望三十年、谋划十五年、做好未来五年”的思路,制定了许昌市文化、旅游、文创融合发展“十四五”规划。

许昌市委市政府精心谋划文旅项目,打造“1+1+3+N”三国文化精品线路,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打造数字三国IP,构建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消费新场景;拓展本土旅游市场,培育导游队伍,嵌入研学游体验活动,发展文旅消费新模式,助力企业纾困。疫情防控期间,许昌为19家“白名单”文旅企业争取到财政补贴103.6万元、税费减免3585.9万元。

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节庆进景区、戏剧团进景区,一个个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微场景的打造,都在不断调整、丰富许昌旅游新业态,一幅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画卷,正在许昌缓缓展开。

彰显魅力:文化默默造福人民

“爱书许昌”是许昌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许昌正以坚定不移的步伐,致力于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

许昌的舞厅有哪些_许昌县舞台搭建哪家好_许昌表演

——公共服务,效能提升。2021年7月,许昌市荣获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许昌市区内,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艺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齐全。许昌市还在市区建设了35个城市自习室,形成了15分钟“文化圈”和“读书圈”。各县(市、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03个乡镇(镇、街道办事处)文化站、2441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部达标,数字化服务平台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投入使用,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传统文化传承创新。许昌市通过实施“六个融入”(融入文学艺术作品创作、融入文化活动开展、融入数字文化建设、融入文化设施建设、融入城市人文建设、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文艺事业百花齐放。许昌市着力加强精品文艺作品创作演出,落实对舞台美术创作生产奖励扶持政策,50余个项目获得市级奖励支持;创作演出《颜真卿》《霸陵桥》《驻村第一书记》《石榴花开》《曹操与蓝莺儿》等40余部重大剧目。全市文艺作品获国家级文艺奖7项、省级以上文艺奖200余项。2018年,许昌市荣获首批“豫剧之乡”称号;2021年,许昌市成立全省唯一的“河南乡村音乐创作基地”。

——文化惠民。近年来,许昌市积极培育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舞台艺术下基层”“我们的节日”系列读书推广活动、“光明照亮你我”系列盲人关爱活动以及送文化下乡、进社区等基层文化活动3.5万余场次,线上线下惠及群众;持续举办“欢乐中原·和谐许昌”系列春节文化活动、三国文化周系列文化活动等,极大丰富了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千年文化谱写新歌,美景四季可游。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势头强劲的许昌,正为文旅创意融合发展、文化强市建设奏响时代强音,积聚动能,以优异成绩为许昌高质量发展赋能。(记者王平 通讯员徐文博)

简短评论

转型融合稳步推进

雄伟的春秋塔、古老的曹相府、栩栩如生的建安七贤雕像,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无声诉说着许昌深厚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史是城市的根,文化是城市的魂,城市的文化自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城市的根与魂。

如何才能培育出强大的根基?如何才能铸就强大的灵魂?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重要使命。

地处中原的许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大禹文化、汉魏文化,到钧瓷文化、戏曲文化、花木文化……许昌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人文、地理、民俗等各方面,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近年来,许昌抓住时代机遇,“以文化连接产业,把资源变成资产”,强化城区核心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打造乡村生态休闲旅游。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生态文化享誉海内外,让这座古老新城由内而外散发出璀璨的智慧光芒。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是手段,文化强市是目的。文化是城市软实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气魄、能量、神采”的集中体现,能够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丰富的道德滋养。

当前,许昌正在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这不仅意味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更意味着要开创人人参与、各尽所能的奋斗画卷,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繁荣画卷,三国文化、钧瓷文化等深厚历史文化与新时代奋斗精神交相辉映的发展画卷。

坚定文化自信,加快转型融合,许昌正向三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创名城、生态健康名城的目标奋进。(许平)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街道徐家棚街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佳馨花园1号楼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威九国际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1031796号     网站地图
威九国际(中国)官网首页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