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九国际

400-123-4657
行业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龙形拳与李家拳:广东两大名拳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时间:2024-06-05

龙形拳,岭南拳术一大流派,相传为少林武梅所传,创始人有两种说法,一说为惠东梁华林和所创,一说为惠城仁土林耀贵所创。该拳起源于清末,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影响遍及惠州、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佛山、广州及香港、澳门等地。惠城区龙形拳协会成立于2007年,2009年10月,龙形拳被列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小金口街道被评为“广东省龙形拳传承基地”,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节”和民俗文化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李家拳是广东本土拳种,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属于南拳流派,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惠州志》载,李家拳起源于清代桂山县鹅铺角火地村(今惠城区河南安街道米地村),始创于清乾隆年间,由拳师李毅所创,至今已有267年历史。 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李家拳武馆的开业,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但1990年,李家拳武馆被迫关闭,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训练器材全部丢失。从此,李家拳走向了低谷,面临失传的边缘。 虽然后来有人出资带领李家拳弟子重开馆子,但由于场地简陋,培训、活动经费困难,李家拳的推广仍然面临困难。多年来,惠城区尽其所能给予李家拳大力支持,并多次呼吁有关部门抢救、保护、发展李家拳,希望把惠州李家拳这一起源于当地的民间传统武术发扬光大。2013年12月,惠州李家拳入选第五批广东省传统教育、娱乐、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帮助,尽快解决场地不足、资金困难等问题。如今,李家拳在惠州、河源、新会、佛山、深圳、东莞、香港、新加坡等海内外地广为流传。 李家拳武馆事迹多次在《惠州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泰国《中国日报》、《中华武术》等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

2. 龙兴拳、李家拳在乡村振兴中的“短板”

龙兴拳、李家拳依托各类重大文体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省比赛中,龙兴拳获一等奖1项,17人获二等奖1项。但龙兴拳、李家拳“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显然没有发挥好作用,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有:

龙形拳、李家拳1(1000).jpg

“第三代传人”林水旺在教学龙形拳(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提供)

1.文化和旅游融合不够紧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旅游是经济活动,更是文化活动。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无力的、无趣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就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将二者充分融合,才能形神兼备、共同进步。

为了激活龙兴拳、李家拳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拳术推广,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龙兴拳、李家拳文化向大众的相互融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首先,地方政府应打破传统旅游产品结构的单一体系,开发研制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和多种不同的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升级换代,实现旅游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过渡。其次,推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基本要求,降低旅游产业发展成本,延伸旅游产业价值链,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第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应把龙兴拳、李家拳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改革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激发拳术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交流与融合。 最后,不断改善旅游交通条件,完善旅游交通体系,拓展全域旅游空间,以更好的交通服务吸引游客。

此外,还可以尝试通过举办特色文化节带动产业发展,打造龙兴拳、李家拳文化品牌。惠城区将民间文化商品化,大力开发结合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可以发挥龙兴拳、李家拳的拳法、套路特点,制作相应的动画、工艺品等,融入西湖灯博会等地方文化,打造成集文化、商业、美食、娱乐等元素于一体的文化盛宴,提升龙兴拳、李家拳的文化影响力。

2.打造全民健身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武术在民间越来越受到欢迎。但与强身健体、救国救民相比,现在人们更看重其强身健体的功能。据协会统计,惠州有武馆40余家,习武者约4万人,多为青年人和老年人。李家拳是岭南独具特色的南拳,善于养“形”、“神”、“精”、“气”,锻造“强健与优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对强身健骨、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防身能力十分有益。其套路既融合了北派灵活的步法,又强调了南派的凌桥硬马,表演极具观赏性,为广大群众带来欢乐。对研究南北武术和东江地区人民的民间文化和武术思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围绕地方特色,以龙兴拳、李家拳为基础,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同时推出“体育赛事+旅游”模式,实现体育、旅游双赢发展,从而带动更多群众崇尚健身、参与健身,不断推动全民健身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着力打造全民健身赛事品牌,此外,还可依托惠州市武术协会,掀起“全民健身、武术鹅城”之风。

龙形拳、李家拳2.jpg

套路演出商业广告语_商业演出套路_商业演出骗局

老艺人表演龙形拳(小金口街道办事处供图)

3. 增加政府资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兴拳、李家拳近年来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场地条件差、培训和活动经费困难、推广难度大等。

要想把龙兴泉、李家泉弘扬和振兴,政府的支持必不可少。惠州市、惠城区政府要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规定,切实把龙兴泉、李家泉的保护保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一是加大对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整体形象提升、精品线路等的资金支持,重点扶持本地特色旅游资源,不断吸引县内居民和周边市县游客,带动旅游业发展。二是加大旅游项目申报力度。当地政府积极配合旅游等部门做好旅游项目申报工作,大力安排使用新农村建设、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争取优越的资金和政策优惠。三是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 坚持市场化理念,积极探索旅游开发运营新模式,合力搭建旅游投融资平台,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配套金融服务,加大对旅游企业和项目融资信贷支持力度。(转54页)目前​​,龙兴泉、李家拳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上级领导视察、当地政府重要文体活动、重大节庆庆典等。显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龙兴泉、李家拳文化还没有和当地旅游产业很好地结合。一方面,当地旅游资源相对匮乏,龙兴泉、李家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属传统体育、游乐、杂技类别,分别受到小金口街道办事处、河南安街道办事处两级保护单位的保护,应与当地旅游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知名度; 另一方面,旅游项目建设存在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上,龙兴泉、李家泉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没有被很好地开发成旅游项目。

2.公众参与热情不高

武术发展以来,多以体育形式出现。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现代城乡人们忙于各种生意,无暇练拳。作为传统的强身健体的经济体育项目,龙兴拳、李家拳显然很少引起年轻一代的兴趣。据龙兴拳协会会长、传承人林文钦介绍,参加政府组织的活动的龙兴拳队员每人可得到150至200元的补贴。表演活动还要训练,扣除交通费、餐费,队员们的收入就很少了。靠龙兴拳表演根本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营头村老少虽然大多都会练龙兴拳,但龙兴拳协会的会员只有10余人,加入龙兴拳协会的人,都是基于对龙兴拳的深厚感情。 练习龙兴拳的参与者多为青年学生,主要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推广。诚然,两种拳法在推广上遇到了瓶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群众的积极性大不如前。龙兴拳和李家拳的发展和推广需要群众的参与,没有群众,表演就没人看,传承和推广就无从谈起。因此,群众参与积极性低,直接影响了两种拳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发挥。

3. 保障资金不足

惠州市、惠城区政府尚未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没有建立政府财政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长效机制,导致基层单位没有资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影响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保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与保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据小金口街道介绍,聘请一支15人的传承团队传承龙形拳、麒麟舞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需投入80万元。单纯依靠基层镇(街道)财政支持,难以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工作。

4.单场演出内容

龙形拳是最具攻击性的武术之一,其最大特点是集百家拳法之长,为己所用。龙形拳拳法有三通桥、逼虎跳墙、单手、龙形桥、梅花拳等13种拳法,棍法有四门挑打莲花双头棍、黄龙穿棍、龙形背龙棍等3种棍法。据史料记载,李家拳的内容主要分为单人训练、对练、集体项目三大类。 单练主要套路有:八卦拳、四星拳、三门拳、单腿连环拳、石像拳、五式徒手拳等。对练主要套路有:铁尺对鲁针、耙头对单剑藤盾、单剑对樱花枪、樱花枪对铁尺鞭、鲁针对铁尺藤盾、拳击对决、棍术对决、空手双剑、凳子对双头棍等。集体项目主要套路有:集体拳击、双头棍练习、沙刀阵、集体徒手扇、麒麟群狮等。

龙拳、李家拳本质上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就是表演内容过于单一。在当今娱乐方式多元化、人们越来越需要精神满足的时代,龙拳、李家拳单一的表演方式已经难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满足群体的精神需求,自然会面临“自我毁灭”的危险,有必要对拳术的表演套路进行创新。

套路演出商业广告语_商业演出套路_商业演出骗局

3.乡村振兴中的龙兴泉、李家泉复兴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如何让龙兴拳、李家拳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延续的核心,乡村文化复兴是大势所趋,要大力推动龙兴拳、李家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的“魂”,让龙兴拳、李家拳发挥乡村振兴的价值。

1.促进旅游业发展

目前全球许多地区都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特色旅游,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将更多的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实现龙兴泉、李家拳的保护与潜能开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搭建平台。

龙形拳、李家拳3(1000).jpg

米地村村民练习李家拳(河南街道供图)

支持开展贴息贷款等适合旅游消费需求的金融服务,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融资保障。如加快推进龙兴拳、李家拳纳入惠州学院体育系公共课程,扎实做好惠州职业技术学院龙兴拳传承基地建设;建立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切实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4. 创新套路

基于龙兴拳、李家拳表演形式单一的缺陷,创新套路刻不容缓。小金口街道认识到创新套路的重要性,组织对龙兴拳等传统节目进行研讨,创新套路,不断提升民间文化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新事物往往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效果,而这些体验效果也是吸引民众的关键因素。当然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不能破坏原有拳法的核心精神,要在原有拳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惠州武术协会已经成立,可以联合各校开展武术人才培养,推广惠州本土拳种,特别是龙兴拳、李家拳,利用节假日、喜庆等场合开展武术表演、培训活动。创作出来的新套路将展示在各界群众面前,结合反响不断完善。 并通过寻求政府和企业界的经济支持,保证各类拳种的生存和发展。

笔记:

①《徽州志》,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309、4310页。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街道徐家棚街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佳馨花园1号楼   电话:400-123-4657   传真:+86-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4 威九国际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鲁ICP备11031796号     网站地图
威九国际(中国)官网首页登录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