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自公众号Sanjieke01。 三杰客与拉勾联合举办2019“互联网新年大讲堂”。 以下内容来自2019年《互联网新年课程》第二课。 嘉宾包括三门课程联合创始人黄友灿、《高级运营》作者龙工火火、美国联合利华前助理品牌经理Doris等。
本期主题为【2019,互联网运营必读“生存”指南】。 三堂课将以一个问题+多位嘉宾解答的形式呈现给您。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2019年,新媒体还有前景吗?
火火:首先我们来分解一下“新媒体有未来吗?”这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新媒体”,第二个问题是“是否有未来”。
新媒体到底是什么? 追溯互联网的整个历史,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形式的概念。
2000年左右,门户网站出现。 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来说,新浪、搜狐等属于新媒体。 2010年,微博诞生,出现了一个叫微博运营的职位; 微博相对于三大门户来说是一个新媒体。
2011年,微信诞生,公众号兴起,企业招聘微信运营岗位; 近两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兴起,短视频运营出现; 这些都是新媒体形式。 包括最近国家大力提倡媒体融合,甚至还有学强果这样的APP,各种媒体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
人们之所以看空,是因为我们关注最大的平台——微信。
从产品生命形态来看,微信可能已经进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 因此,很多人将新媒体运营等同于微信运营。 因此,当提到微信运营难做时,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新媒体运营难做,但实际上这个等式是错误的。
因为还有抖音运营、快手运营、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的其他运营。 如果你是小红书运营者,你一定会感受到今年小红书的巨大红利,因为小红书发布了很多新的玩法和套路。 如果你是快手运营者,今年或许可以通过视频卖蔬菜、水果赚大钱。
因此,新媒体的地位随着平台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该行业本身的发展历史只有十几年。 它属于朝阳产业,是一个完全新兴的产业。 从平台角度来看,新媒体行业前景广阔。
定义完新媒体,我们看看微信运营的红利期是不是消失了,没有未来了?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
1、对于有能力、有一定资源的人来说,微信运营还是有机会的。
例如,“90后今夜”账号去年上半年就有近260万粉丝。 虽然团队的创始人之前来自咪蒙团队,但是你可以发现这些人都有写作能力,还有各种资源和武器。 包括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转型,他们的能力和资源随时可以迁移到新的平台。
2、微信平台虽然年龄较大,但正在尝试各种功能创新,需要及时把握细节。
微信正在放慢脚步,但它也在努力跟上。 对于微信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来说,其最大的作用就是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虽然创新点很少,但我们可以尝试去抓住。 比如前两天有消息称,微信公众号上线了直播功能,目前正在进行内测。 此外,微信近期推出了商户支付功能,可以将商户添加到拥有个人账户的群组中,为个人商户赋能。
综上所述,新媒体因为处于早期阶段,必然有红利。 另外,微信平台也有红利,但想要抓住红利,就需要看你是否有资源,以及你对行业的敏感度。
Doris:新媒体只是一个媒介,最重要的是它背后的价值。 我觉得未来人人都可以成为网红,成为一个非常小众领域的网红。 比如时尚品类下面有一个美妆品类,美妆品类又可以衍生出各种细分品类,比如口红男孩李佳琦。
以我的公众号为例。 我从去年五六月份开始专心做公众号,到现在还能写十万多,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肯定会被发现。 其次,尝试利用一些社交团体、个人账号等工具来产生这个流量。
当你具备专业能力和新媒体能力时,获得红利和流量就不成问题了。
黄友灿:我对新媒体的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如果狭义地理解,新媒体就相当于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那么每个平台必然有其兴衰。 2019年微信做新媒体恐怕会比较难。
如果从广阔的角度来理解,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平台。 只要互联网还存在,只要用户还有关系链、保留社会关系,那么新媒体平台就会不断涌现,机会就永远存在。 也许你在微信平台上很难生存,但你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不一定不能红。
因此,想要抓住机会,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内容能力,或者说需要了解和熟悉某个平台上具体、深入的玩法,无论是流量玩法还是变现玩法。
这两年,市场上流行一种说法,4A公司、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似乎都在走下坡路。
营销还有前途吗?
Doris:我觉得很多东西都可以被技术取代,但是营销很难被取代,因为它是底层能力,但它的形式总是在变化的。
过去,媒体就是电视台,商店就是超市、百货公司等,数量非常有限。 因此,联合利华、宝洁、欧莱雅、雅诗兰黛等大品牌往往会先花重金打造一款产品,然后花重金购买。 重要媒体渠道(电视台、超市最佳位置),进而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目的。
如今,媒体渠道不再那么有限,因为新媒体的出现引起了人们行为模式的巨大变化。 从过去看电视到现在刷抖音,从超市、百货商场购物到现在在淘宝、京东甚至微商频道购物。 例如,如果您想购买番茄酱,您能想到的品牌就只有几个。 现在,如果朋友在拼多多给你推荐了一款番茄酱,或者你在小红书上看到了专家推荐的番茄酱,那么你很可能会去网上搜索。 然后参考评价完成购买。
包括我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因为预算问题,很少找4A广告公司。 一般4A公司的收费至少在10到2000万元,但他们不能保证效果。 这种情况下,与其找广告公司,不如把它的工作分解成5件事,让5个人来做。
以创造力为例。 我们会找一家制作公司来帮你做。 如果涉及到沟通,与其找代理商,不如自己找20个KOL,用他们来进行分发。 有些KOL甚至可以自己做创意工作,这样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差价。
当所有这些所谓的有限渠道变得无限时,原来的市场仍然存在,但拥有它的人会改变。 所以营销本身一直存在,只是其方式和渠道在变化。 传统广告公司原有的玩法和方式可能不适合现在的环境。
营销和运营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限? 如果是这样,这个边界可能在哪里?
Doris:营销和运营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现在的趋势是营销运作。 这就是我转向运营的原因。
以前营销只需要看曝光度、互动量、粉丝数等一些指标,但现在营销需要看销量,能不能带货才是最重要的指标。 KPI从暴露转向增长,增长对于每个公司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如何实现增长,需要一步步拆解。 拆解后可以得出一个公式:流量×转化×UP值。
然后按照公式拆解,比如如何提高流量、提高转化率、提高UP值等,基于这些目标,需要进行运营。 最终,营销变成了运营。
所以,运营和营销是同一件事,只是发生在不同的媒介上。 在互联网上做营销,意味着你不是简单的对几百万的曝光负责,而是需要对销售指标负责,所以你需要把每一步指标拆解,进行更精细化的运营。
黄友灿:运营就是互联网环境下的营销。 最重要的解决方案是用户获取或收入增长。 但其所依赖的方式和渠道完全基于互联网,这与传统的营销或市场语境不同。 所依赖的方法会有很大差异。
2018年8月,我在第三节课上写了一篇中美网络对比文章。 中国互联网公司有运营部门,有大量运营从业人员,但美国互联网公司没有运营职能和岗位。 它们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营销部门,负责在曝光、渠道或转化上花钱。 。 增长部门是通过技术或者产品来解决的。
回到国内的互联网公司,简单说一个社区的转型,运营需要做什么? 负责构建社区并利用一系列工具或手段实现人为干预并影响群体用户的购买决策。
因此,中国消费者和美国消费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和购买决策往往不太理性,容易受到情绪、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可能相对理性。
如果对比淘宝和亚马逊这两个电子商务网站,你会发现国内的淘宝网站界面充满了花哨和视觉刺激的元素。 有很多地方吸引你点击,然后试图让你冲动购买。 主意。 反观亚马逊等国外网站和Linkedin等网站,画风比较冷,你感觉不到他们想捉弄你。
综合以上案例,无论是运营还是营销,都应该掌握大量的消费者心理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对消费者心理购买决策有敏锐的洞察力。
简而言之,就是清楚地了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存在哪些因素,或者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可以影响他。 比如熟人代言、明星代言、包装的视觉冲击力、文案等等。那么这些问题也引出了我们下一个重要的话题。
2019年,想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应该掌握哪些能力?
龙与火:消耗洞察是一个基本的底层能力,任何时代都可以使用。 除了这个能力之外,新媒体人还需要掌握一个重要的能力——处理有序复杂问题的能力。
我们把这个词分解一下。 首先,它意味着秩序,其次,它意味着复杂性。
首先是处理秩序的能力,你需要把问题整理成秩序。
在早期的BBS时代,你只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写好文章。 你不需要管理网站装修、流量等问题,你只需要写出好文章。 现在,无论你选择做抖音、微博还是微信,你都需要了解其背后的原理。 比如抖音的叠加算法推荐,微信的渠道、内容和时效性等等,你需要了解这件事情的核心关键要素,然后一步步拆解。
第二个能力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您需要能够处理多方面的情况。
比如你的领导给你一个目标,要求你今年零售额要做100万,那么你就需要思考如何发挥多渠道、多平台,比如微信和微博能否互相引流,个人账户和社区是否可以互相反馈。 ,以及如何构建和使用小程序。 这意味着你需要完整地构建系统并有能力处理有序的复杂性。
Doris:拥有处理有组织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伟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伟人所做的一切背后都依赖于一套工具。 例如,如果你做了某件事,你知道它可以增加病毒式 K 值或增加流量和转化。 但普通人可能只会盲打,不知道解决问题的优先顺序。
第二点是全栈能力。 过去,营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 每个做投放、文案、创意的人只负责一小部分,对于别人处理的事情一无所知。 当你拥有全站能力的时候,你就能清楚地了解你做的事情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就能更好地配合产品和运营,让整个项目落地。
国外的增长团队实际上是互补的,以实现业务目标。 每个人替换这个公式中的一个元素。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最终实现目标。
第三,打造线上流量的能力。 过去更多的是资源导向。 例如,如果你可以在线下渠道与人喝酒,你就可以获得相关资源。 所以曾经有人说,有保洁出身的人创业不了,因为饮酒能力不够。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如果你能开拓线上渠道,比如运营小红书,那么在你抢占大量流量之后,往往就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了。 新媒体只是营销中的一个环节,一种媒介。 如何利用好它来抢占流量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营销人员或经营者,当你的职业生涯达到一定阶段后,你的发展应该是专业化还是综合化?
Doris:因人而异,我更喜欢全面的。
从早期从事品牌、传播,到运营、交易,最后选择了自己创业。 我相信,未来,因为互联网,很多信息的断层都会被打断,很多原本看似强大的东西也会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触及。
很多1995年、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已经有流量,可以带货,所以不想加入某个公司。 然后他们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团队并为一个项目服务。 因为我觉得未来大家都是一个公司,不再是一个大公司。 当然,如果你想去大公司,成为某个部门的高管,你还是可以掌握一门专业,掌握透彻,然后不断深挖。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另外,我认为技术人才更适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个人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 比如说我之前团队里有一个女孩,她很有创意,如果这个女孩去全栈,那就太浪费了,最后可能会去广告公司。 因此,你需要在专家和通才之间找到平衡。 但对我来说,站点范围的功能更重要。
火火:我建议你先做本质,再做整体。 有一个黄金思维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How,首先了解如何做某事。 例如,我先从标题开始,然后再写文章。 当我对这件事情变得非常熟练的时候,我基本上就可以对写什么样的文章、打开的概率有多大有了一个大概的判断。 那就是学习如何。
第二阶段是学习如何分解问题。 比如,如果公司给你的流量目标是一万、十万甚至一千万,你的感受就会完全不一样。 当你有1000万流量的时候,即使你的打开率是3%,仍然可以达到10万+的效果。 但当你只有 10,000 的流量时,3% 的打开率就很难看了。
当你到了主管或者经理的层面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去分解这件事情的指标。 当你的领导告诉你要达到100万的指标时,你会思考是应该用内容运营、用户运营,还是事件运营人员来配合你。 因此,您需要了解每个渠道会对您产生什么影响。
第三阶段是学习Why,你需要思考一切背后的原因。 比如为什么要定100万的目标? 该业务的核心收入构成是什么? 我们的商业模式是广告、电子商务、课程?
对于这种商业模式来说,它是一个新兴产业。 能持续多久? 其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什么样的? 目前的员工构成是怎样的? 我们的资源有哪些? 我们能实现什么目标? 至此,你可能已经谈到了如何打造团队、如何与外界竞争。 如果你希望获得更多的钱或者更好的资源,那么你需要思考为什么。
所以从How、What、Why的角度来说,你已经是一条竖线了,你需要先把这方面了解透。 我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达到How的水平。 这只是需要多长时间的问题。 对于快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对于慢的人来说,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 但这种经历必须要经历。 经历了How之后,你需要思考What和Why,这是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只是每个人的速度不同。 有的人呈指数级增长,有的人呈几何级数增长。
黄友灿:根据Doris的说法,我理解无论是营销从业者、新媒体从业者还是运营从业者,他们未来最终的画像本质上都是商业型人才。
如果你是一个商业人才,商业上总有一个链条,从生产到流通到销售到售后。 对于大家来说,无论你在哪个公司,前期都要从链条的某个环节开始,把这个环节的事情做好。
完成得好之后,你就可以向上向下延伸,接触更多不同的环节,了解不同环节中的事情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最后,也许你的最终目标是能够完整地持有整个链条,甚至开始对链条进行改造和升级。
对于运营、新媒体和营销从业者来说,他们典型的职业成长路径会发生变化吗?
Doris:早年我毕业的时候,很多人都非常自豪能够加入宝洁、联合利华、奥美,但今天选择这些公司似乎已经过时了。 早期在联合利华的时候,我需要负责产品、品牌、战略、全球发展等事务,但后来我意识到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整个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很多早年在大公司做出过一些成绩的人其实发现,离开公司之后,发现以前的资源并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而且大家都误把平台能力当成了自己的能力,所以我认为对于以后节省自己的私域流量很重要。 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另外,兼具流量和运营能力也非常重要。 在女子刀技团队,我要求员工给自己定下目标和计划,迭代,然后用三班的方法论做相应的优化。 我认为创业公司对于职业成长的优势在于,虽然规模小,但是五脏俱全。 你可以尝试接触很多模块,甚至可能有机会创业。 这种成就感将会非常重要。
火火:我觉得职业成长路径也可以定义为P1、P2、P3,就像三期课程一样。
P1需要有执行能力,单点执行彻底。 包括你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时候,你会选择某个工作或者几个任务,做内容、做用户或者个人账号、做增长、推出或者管理产品,一定是一个比较细的类别。
然后你需要在某个时候彻底地做到这一点。 例如,如果你能找到一种方法来批量生产100,000+或20,000+的产品,那么你将非常有竞争力,因为你已经掌握了如何获得用户的积分,包括掌握头衔的技能等。
P2需要有管理能力。 综合以上案例,当团队规模扩大时,你很可能成为内容负责人,因为你只需要思考方法论,其他的比如收集素材或者执行等事情都可以交给基层来完成。
管理能力有两种类型。 第一个称为项目目标管理。 比如你的领导要求你这个月要实现100万元的业绩,那么你就需要把目标拆解,用几个原则或者公式。 接下来,无论是寻找广告、拉赞助等等都需要思考。
二是团队管理能力。 例如,你需要告诉实习生如何发表文章、如何安排标题、如何选择主题。 这是一种团队管理能力。还有向上的管理,管理层领导的期望等等。
P3需要具备业务洞察能力。 类似于包括VP级别的助理,具有管理整个业务洞察力的能力。 例如,可以确定不仅是微信,抖音等平台也可以开辟新的方向。 例如,你可以列出未来可能出现的平台和趋势,甚至可以及时抓住机会。 业务洞察能力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能力,需要对业务有深刻的理解。
那么上面的增长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对于真正愿意主动学习、接受改变的人来说,从P1到P2可能只需要半年、九个月的时间,但也有一些人,从P1到P2已经好几年没有跨过了。年,所以核心变量是他们自己。 另外,你接受改变的意愿,以及接受改变的速度,也将取决于你未来能走多远,所以不要给自己设限。
黄友灿:我同意火火的观点。 在P1阶段,对于刚进入行业的新人来说,一定要认清自己业务链某个模块中的一件或者几件事情,先执行好,逐步执行到7、80件,才能做到最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阶段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了。
在P2阶段,不同的人会发生细微的变化。 2018年下半年,一个叫“工业互联网”的词非常火。 2019年,我们会发现互联网或非互联网的行业属性或产业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一个新媒体或运营业务,不同领域(教育、金融、电商等)的业务流程和玩法完全不同。
在P2阶段,很多行业从业者可能有一个变数,就是对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没有明确的目标。 一旦你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发展哪个行业或者方向,你的职业发展就会比较坎坷,甚至可能两三年就换几个行业。 然而,对于那些目标明确的人来说,他们的发展会越来越稳定。
如果你能在两三年内明确自己的方向,那么你就可以沿着火火所说的路走。 但如果你仍然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感到困惑,建议你尽可能多地掌握常用的工作方法或技能,并且这些常用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至少应该能够达到6或70分,这将是相对安全。 比如营销策划、文案制作、项目管理、商务谈判等,这些技能可以帮助你在一个行业衰落后快速进入其他行业。
在新媒体领域,不同行业的玩法和工作方式有何不同?
Doris:我在三个行业有经验,一是互联网,一是时尚,三是快速消费品。 这三种营销方式完全不同,但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比如护肤品、化妆品讲究品牌力。 即使配方与雅诗兰黛相同,而且是一个不知名的品牌,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雅诗兰黛,因为他们会对其背后的品牌故事和品牌效益感兴趣。
在互联网背景下,品牌不会受到太多关注,产品体验会受到更多关注。 因此,在互联网上打造品牌时,往往很难找到存在感。 即使你做了一个伟大的活动,最终大家关心的是它能带来多少增长。 因此,您需要成为一名运营营销人员。 人们。
在时尚领域,尤其是时尚和汽车,溢价越高,就越需要创造完美的梦想,这需要创造力和预算。 所以你的产品溢价和你后续的营销方式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时尚界,以MK这样的国外品牌为例,他们需要明星平台,需要很多酷炫的高端活动。 如果把这些放在网上,就会被认为是资源浪费,所以他们的玩法完全不一样。
对我来说,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方法。 找杨幂在支付宝上营销更有效。 最好是做红包发放、随机即时折扣、最大免单。 所以,尽量早点找到自己喜欢的行业,深入挖掘。 比如你喜欢消费品,你就必须了解产品、了解供应链、洞察消费者。 这会比在互联网行业更好,你了解技术产品,了解如何使用数据。 所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
火火:我觉得不同行业的玩法在融合、演化,但本质是一样的。 孙正义有一个理论,叫做时间机器理论。 基本上,他对比了20年前日本的消费和零售情况,推断了中国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然后得出中国未来会更加繁荣的结论。
行业中也存在一些代际概念。 比如在新媒体领域,很明显很多这样的品牌从去年就开始出逃,选择在微信上发力。 其中一个平台早年就在微信上推出,当时的投资回报率超过了100%。 其实我们提到的流量红利,这个系统可能是微商从业者最先发现的。
行业的不同玩法会迁移到不同的行业。 例如,教育行业最擅长服务用户,通过社区运营来增强其生命周期。 电商行业最擅长低成本获取流量和渠道资源。
如今,各个行业都在慢慢整合自己的优势。 去年,教育行业思考的是如何获得廉价的流量,而电商行业思考的是如何为用户产生更多的UP价值,如何通过给用户一个SKU让他们付出更多的费用。 行业越来越融合,玩法也一串一变,产生了一些新的演变,但本质是一样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行业差异比较好?
Doris:我认为当你在工作或商业目标中遇到一些瓶颈时最好考虑一下。
这两年,出现了很多跨界游戏,比如老干妈与时尚的跨界、美妆与肯德基的跨界等。 其实他们是在玩流量交换。 对美容产品采用时尚方式,对互联网采用消费者方式将创造新的摩擦效益。 这个阶段需要高级人士来观察。 如果你了解得早的话,你会感到一种奇怪的混乱感。
例如,我的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从消费品跳到互联网,但他们往往非常沮丧。 以前我们需要一年的规划和测试,现在不测试就上线了,所以有一种混乱感。 所以,当你了解了一个行业背后的很多原理,你才能明白为什么你看另一个行业时它会不一样。 如果您看得太早,那将非常令人困惑。
Huohuo:当您遇到瓶颈时期时,我不同意考虑行业差异。 我认为当您处于顶峰时,您应该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 例如,当您处于一个更好的状态时,您应该冷静地找到更多的游戏方式,并跳出自己的视野和领域来学习其他领域。 与其试图在低时期寻找差异,不如急于寻求医疗治疗。
最近,我的TIMB商业朋友和我发现许多B2B公司仍然陷入了通过饮酒来维持运营的传统阶段。 公司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B2B不再坚持旧的饮酒时代。 您应该在社区中。 和所有人一起喝酒。
黄你可以:我觉得以2C方式进行2B应该有很多机会。 对于2B用户,决策链或使用习惯和管理方法不同。 随着当今SaaS的出现,我们可以使其更加精致,更可控制和基于模型。 一旦建模,我认为将有很多机会使用2C方法进行2B。 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