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坚克难保质量、严把安全、紧抓进度,南昌保利大剧院工程建设有何“秘诀”? 日前,记者走进该项目施工现场一探究竟。
项目已全面进入地上施工阶段
数百名工人绑钢筋、组装模板,数十台大型机械来回穿梭,发出轰隆隆的声音……走进南昌保利大剧院项目施工现场,拾级而上数十级临时台阶,记者来到在模板大平台上,可以将整个剧场的总体结构和施工场景尽收眼底。
“那边是舞台,这边是观众席,高度可以根据后期演出的需要自由调节。” 在中建三局南昌保利大剧院项目经理程伟的介绍下,记者仿佛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一座南昌保利大剧院已经建成,连剧院各部分的功能都可以清晰可见。 “我们脚下的建筑都是地下室结构,包括停车场、仓库等。目前,除了仓库部分因需要穿插施工尚未完工外,其余地下室结构均已完工。工人们现在正在做的是地上主体结构,是大剧院的“骨架”。”
南昌保利大剧院项目地上结构是什么样的? 据介绍,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理念是“一条游动的鱼”。 共分5层,建筑高度38米,地上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它由一个可容纳1600个座位的歌剧院和一个可容纳470人的黑匣子组成。 它由戏剧和艺术教育中心三个主要功能实体组成。 建成后将可满足音乐剧、音乐剧、歌剧、话剧等各类演出的需要。 每年演出不少于120场,预计全年观众人数约12万人次。 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促进南昌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让“游弋的鱼”从图纸“游”进现实
建筑是坚实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南昌保利大剧院的外立面是由陶瓷和玻璃砖组成的像素化矩阵。 独特的设计效果使剧院的形象根据参观者的观看距离而变化。 同时,建筑内部,一条公共连廊犹如一条穿过“山”的山溪,使三大主体功能体如水中的“鱼游”般凝固。 其中,1600个座位的歌剧院按照古典马蹄形剧场的建筑布局设计,四周采用弧形曲线,增加室内音响效果。 该多功能剧院可容纳470人,设计为高度灵活的黑匣子剧院,呈长方形,座位陡峭。 它为舞台提供了最大的视角,也可以“转变成”一个房间。 侧舞台可以用旋转腿帘围起来,把房间变成一个‘盒子’。”程维详细介绍了《游动的鱼》的设计理念。
但要让“游动的鱼”从图纸“游”进现实,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曲线如马蹄的大型剧场、灵活的黑匣子剧场……众多复杂的异形结构给项目建设带来了挑战。 “地板会变形,墙壁不再直,屋顶的曲度要求也比较高。” 虽然这不是第一次做艺术剧场,但项目总工程师戴彪在接到这个任务后还是感受到了压力。 “主要有两个痛点和难点,一是舞台空间下放非常复杂,需要一个周长约180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深度16.3的基坑。存放这些设备的深基坑在省内很少见,而且该建筑由大量混凝土结构柱组成,这些混凝土结构柱呈倾斜布置。主体结构空间最大高度约33米,建筑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建筑面积自下而上以倒三角形形式扩展。符合‘游鱼’概念的双曲线顺应结构屋顶,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项目组克服困难,多次邀请专家进行全面论证和指导,最终定制了“游鱼”的施工方案。
“对于深16.3米的基坑,我们选择了‘灌注桩+锚索’支护系统来提供安全支护,该系统稳定性好,变形小。同时,我们采用了泡沫混凝土进行支护。回填的性能更好,施工效率更高,可以避免内部支撑拆除和土体回填对主体结构施工的影响。”针对上述难度,程伟表示。离地高度33米,项目组采用“硬支撑、软拉”支撑系统浇筑59个大角度支撑。 倾斜的混凝土圆筒。 “硬式是指使用钢管扣件脚手架,软式是指使用钢丝绳打结,可以大大节省施工成本。同时采用工厂预制的圆柱模板,无需任何配件即可组装,而且光滑细腻的混凝土圆柱体可以现场浇筑,省去了传统的抹灰工序。”
项目按照“平面分区、先深先浅、节点优先、平面推进”的施工组织方案,以舞台、看台区域为重点线,由深至浅,与其他区域穿插施工。 。 “通过定制化解决方案,我们一方面克服了两大施工难点,另一方面节省了大量施工时间。”程伟说。
“袖珍大剧院”让建筑工人“心里有数”
“这个框架柱的横截面是80厘米×80厘米,我只需按照这个尺寸切割材料,然后将模板安装到位即可。” 何玲是南昌保利大剧院工程工地的一名木匠。 他熟练地打开手机,点开了“袖珍大剧院”。 从中,他不仅可以看到南昌保利大剧院建成后的全景图,还可以轻松查看各个详细构件的三维模型。 “我们只需要按照模型来完成每一步。” 每一个细节处理完后,管理人员和主管都会根据‘袖珍剧场’标注的数据进行验收。”
为了克服项目中大量复杂曲面和空间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管理效率,南昌保利大剧院项目组打造了这座“手持大剧院”。 “‘袖珍剧场’利用BIM技术打造电子手持剧场模型,让大家对项目的设计方案有全面、立体的了解,同时可以实时排查问题,减少后期有变化,迅速推进现场施工。” 戴飚介绍称,“即使你站在16米多深的基坑里,也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轻松从各个角度查看‘袖珍大剧院’的平面、立面、剖面图。无论是钢铁工人、木工等劳务人员,还是项目施工经理、监理人员,都可以通过手机或登录相关链接,清晰地了解每一个细节构件的施工过程。这让每个施工人员都了解自己正在建造的构件是“有知识的”,从而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大大提高了施工管理效率。
更神奇的是,通过“袖珍大剧院”,施工人员可以在工程的虚拟世界中享受“遨游”,身临其境地感受、测量、上传框架柱、砌体墙体、门窗的标高和尺寸。他们面前有窗户。 和深度等参数,并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时监督和整改,进一步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视觉“大眼睛”时刻关注安全
项目施工区内,高度100米、最大载重20吨的塔式起重机来回运行,吊运材料,用于项目预制构件的施工。 与此同时,在施工现场旁的智慧工地管理中心,塔吊速度、起重重量、当前风速、驾驶员驾驶行为等关键信息实时投射在大屏幕上,塔机运行实时图像清晰可见。
该项目除了通过5G组网实现四台塔机“人机协同”可视化操作,实现作业状态和驾驶员驾驶行为实时监控外,还对粉尘、噪声、温度、有害气体等进行实时监控和其他元素通过环境检测系统。 商用搅拌车自动称重、扫描车牌,快速计算现场验收数据; 全面的视频监控和可视化管理,有效监控施工现场各方面的安全因素,消除施工安全隐患……这一切都是在项目现场的智慧工地管理中心完成的。 观想“大眼睛”得到控制。
“我们有超过16米的深基坑,还有最大安装高度33米的斜柱高模板工程,这些都是一级重大风险源,所以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工程建设安全。” 项目安全总监王文斌表示,该项目依托智能检测系统,通过后台检测、数据观察、及时预警等手段,实时监测基坑支护桩的水平、竖向位移; 同时引入高支撑模式智能检测系统,监测应力。芯片贴在钢管上,感知高模板框架的变形和应力,通过大屏可视化模块接收测量数据实时观测应力变化、沉降预警等数据,有效控制基坑、高模板安全风险,保障施工安全。 (南昌日报记者 肖克 赖海蓉)